2025年01月10日

《海派之源·徐家汇源》上海书展新书首发 纪念徐光启与利玛窦的相遇影响力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8月14日 09:53 |
播放

2020年8月15中午12点,《海派之源·徐家汇源》上海书展新书首发仪式将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复旦大学出版社、多位学者和艺术家一同出席,探讨和怀念几百年前明朝的士大夫徐光启与天主教来华传教士第一人利玛窦的相遇对上海和海派文化产生的穿越时空的影响力。徐光启的第十三世孙徐承熙也出席了此次首发仪式。

讲起海派文化,不得不提“徐家汇源”,这也是近年来上海着力打造的旅游文化景点。上海西南区的中心“徐家汇”之名来源于明代天主教徒徐光启。徐光启曾在此生活、建业、著书,其子孙亦聚于此,先名“徐家厍”。因这里原是肇嘉浜、蒲汇塘、法华泾三水的汇合处,又是徐家聚居的地方,遂又名“徐家汇”。在这里可以看到徐光启家族最开始经营这一块地方时的许多历史遗迹。正是因为有当初徐光启家族在这里的开垦,为后来的上海建设打下最初的基础。

因此,徐光启是公认的近代上海人的代表。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所教授、朱维铮先生的弟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方面著述颇丰的李天纲曾细致梳理徐光启的功绩,并将徐光启称为“四百多年来最杰出的上海人”。

此次上海书展新书首发仪式的主办方介绍说:“上海在400年前已经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这种传统非常深厚。我们在2007年就提出“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远比林则徐早,学得也更好。在今天的徐家汇源,我们可以看到一段非常奇妙的历史,更能感受徐光启和利玛窦在新时代再一次相遇的现实意义。由方世忠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家汇源》,展现了上海中西文化交流重镇“徐家汇源”诸多景点的前世今生。为新时代开启了新导引,为上海城市精神,注入了新内容。本书还辑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讲坛演讲的精彩片段,为进入徐家汇源、阅读“海派之源”,提供了多元视野和多重发现。”

去年4月,《徐家汇源》一书的特约编辑、作者,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与徐光启第十三世孙徐承熙对谈《中西合璧进行时——徐光启和利玛窦:新时代再相遇》。

李天纲说到:“徐光启从小立志,他认为做人应该立身行道,从正辟邪,学习知识,保境安民。他的八股文不太好,但“经世致用”的学问很好。他做官也是要为社稷黎民贡献力量,所以他以天下事为己任,对自己要求很高,他一直认为,“一物不知,儒者之耻”,一个人有不懂得的知识应该觉得不好意思,他的求知求新的欲望很强。于是,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算,还服膺学问,追求真理。从现在来看,他超越了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比同时代的官僚要清廉许多。”徐承熙回忆先祖也说到:“尽管在去世之前,他已经做到了文渊阁大学士,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生活非常清贫,在70岁生日的时候,他拒绝所有人为他祝寿,一生两袖清风,清正廉明。但是他又追求人格独立,满怀宗教悲悯情怀,心系家国黎民,他的精神也是我们家族的传家之宝。”

两人还谈到很著名的一张徐光启和利玛窦两人谈道的历史性绘画。李天纲说:“画中徐光启、利玛窦两个人,差不多高矮。我们并不知道利玛窦、徐光启的实际身材高矮,我认为这是画家的设计,把两个人放在平等的地位,一个中,一个西,一个戴着明朝的乌纱帽,一个戴着中国的儒冠,穿的是布衣。徐、利是平等的,中、西也是平等的,他们是在对话,有这样好的格局。从1670年开 始,这幅画出现在欧洲出版的书画里,欧洲人就认定有这样的一个关系,徐光启和利玛窦两个人在对等地谈论‘天’的学问,我们称它是‘徐利谈道’。”

说到这两人所代表的中西合璧对今天的启发,李天纲表示:“这两个人所结成的友谊,他们开展的事业,对我们今天的发展非常有益。两个人的关系就像那幅画作一样,是平等、对等交流的。我读到过一本书,发现当代最重要的英美哲学家泰勒曾经提出:利玛窦、徐光启在400年前建立的这样一种关系,是人类应该去做到的。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原来不同,但它们相互交叉在一起的时候,双方强调的是密切合作,而不是相缠相斗。这种合作,不但是知识上相互学习,而且在信仰上也共享共融。这种关系不但保存‘多样性’,而且更加积极地‘普适性’,这是他们两人给当代人的最好启示。”

在当今环境下,我们会越来越感觉到,徐光启和利玛窦两人在一起坐而论道,哦,站而论道——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完全可以相互学习。我们是上海人,都是上海文化的成员,自然会为有‘徐阁老’这样的先贤而骄傲;同时,‘海纳百川’,上海文化的特点就是特别能够学习外来文化的先进之处,我们要像徐光启那样,花更多的力气学习别人的长项,翻译西学,追求科学和真理,弥补自己的缺陷。上海在400年前已经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这种传统非常深厚。我们在2007年就提出‘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远比林则徐早,学得也更好。在今天的徐家汇源,我们可以看到一段非常奇妙的历史,更能感受徐光启和利玛窦在新时代再一次相遇的现实意义。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