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爱人如己”之下的自我发现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10月18日 08:45 |
播放

犹太人是个宗教的民族,犹太教在犹太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领域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本旧约圣经,几乎规约了犹太人的大部分生活,从婚丧嫁娶的人生大事,到日常饮食的生活小事,都有着详细的宗教律法要求。

在《利未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详细的规定。在饮食上,并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吃,有些动物是不可以吃的,即使是可以吃的动物,如果在杀它之前这个动物死了,人不论触摸了它还是吃了它的肉,这个人就是不洁净的,不洁净到晚上;产妇也有七天的的时间来洁净自己;长大麻风的病人更是有着复杂的条例来洁净自己;屋子发霉也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来洁净,等等不胜枚举。

要知道这些规定不是今天世俗意义上的普通法律规定,而是带着道德审判的法则。一旦触犯了这些法则,被祭司打上罪的烙印,这个人的不洁净就成为全犹太人社会排斥的对象,意味着被犹太群体唾弃,这是最可怕的。

因此,在生活中大事小事都要遵守犹太律法的犹太教中,人是被祭司放逐的,因为律法否定了人作为主体性的存在合理性。按照耶稣的话说,人是为着律法造的,律法才是人存在的目的,因此在律法这个最大目的之下,人本身是没有存在意义和价值的。

而到了后来,巴比伦之囚时期,大流散的犹太人,开始组建自己的聚集公会,整理自己的经典,以对抗大流散对民族认同的冲击和异文化的同化,这个时候,法利赛人和律法师开始兴起。在保持犹太民族认同上,律法功不可没,正是法利赛人和律法师所言说的律法,成功将异文化的洪流阻挡在门外,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律法详细规定了哪些是犹太人的哪些是外邦人的。

在犹太人抵抗外侮,保持民族团结的战斗中,律法成为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隔离墙和明晰的分界线。

而到了希腊化时期,这个比大流散时期更加危机,因为与大流散时期的民族强制迁移不同,希腊化带来的无形的糖衣炮弹对犹太民族和犹太文化的摧毁可能更加强烈。希腊化中舒适生活观念和设施所带来的对犹太人那种禁欲主义的冲击力是强大的,而希腊化的理性主义和个体主义更是直接危及着犹太上层社会的利益;至于希腊化中那些世界帝国的世界观念,更是冲击着犹太人的上帝选民观念。

因此,耶稣时期,与罗马帝国的殖民相比,希腊化的糖衣炮弹对犹太社会精英来说可能是更加迫切和威力更大的威胁。本着成功对抗大流散时期异文化冲击的历史经验,法利赛人和律法师们,则继续拿出他们的法宝——律法。

继续强调律法本位意识,也就意味着律法师们要重申律法的主体性,从而消弭掉人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只有让人完全放弃自己的自主性,律法才能完成自己不变的任务。只要人有主体性和自主性,那么面对希腊化等异文化,犹太人的民族纯粹性就会有变质的风险,从而带来的是对犹太教上帝的忠诚,直接威胁祭司等上层精英的利益掠夺。

所以,患血漏的妇女一定会被定罪,从而被排斥出正常的犹太社会群体,因此在耶稣那个时代,集检查、公安、法官于一体的法利赛人和律法师们,判决了很多的罪人,以至于耶稣去与人吃饭,他们都要在门外窃窃私语:耶稣在屋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 (马太福音 9:10-11 和合本)罪人是违反律法的代价。

耶稣这个时候来,并且强调爱人如己,显然意义重大。因为耶稣让犹太人发现了在律法的遮蔽之下,我们还有一个“自己”。

对自我的发现,才是耶稣于法利赛人之间的冲突焦点。

显然,在犹太律法师那里,犹太人是不可能真正爱别人的,这从那些从那个被强盗打伤的人身边经过的犹太社会精英分子身上已经可以看到,因为你的任何爱别人的行动,如果不是建立在律法之上,则是不洁净的,那么以律法为目的的爱人,显然就没有“人”了,最终还是律法。

因此,要真正爱人,爱你作为“人”的邻舍,那么我们必须在律法之外发现自己。只有自己从内心去爱,才是爱“人”,否则,我们的一切行动只是律法的工具。

因此,耶稣将诫命总结成两条:“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 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 22:37-40 和合本)

这两条,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尽心、尽性、尽意”是自己内心的自主行为,这是我们自己主动去爱,以上帝为目标,以上帝为核心,而不是律法要求我们去爱,律法师强制我们去爱,我们爱上帝不是因为惧怕如果不爱会被定罪,而是因为我们内心爱上帝。而我们内心爱上帝,行动上也才能真的爱上帝,否则,我行为上被律法强迫,律法代替了上帝,这样的上帝怎么去爱呢?但是在律法环境下,即使我内心不爱上帝,在行为上也做出爱上帝的行动。因此,律法环境下,个体是被撕裂的。

耶稣把信仰从外在的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他告诉我们,我们内心和身体行为是可以统一的。而这种统一的关键就是回归自己。只有回归了自己,我们才能爱人,因为从爱人中我们得到了喜乐和慰藉,因为我们爱人是出自自己的内心自主行动,因为我们发现了自己之后,才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和观念,只有在主体意识中,我们才能建构主体间的关系共存,才能建构主体间的社会互动,这互动就是爱人。

耶稣的爱人如己,并不是告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做好事,马路有个坑,我把它垫平;有人生病了,我把他送到医院,等等。爱人包括这些,但不限于这些。耶稣的爱人如己,实际上有着很宽阔的内涵,简言之,就是人与他人的良性互动,具体点说,就是你做的每一件事,你认真工作,爱家人,做买卖不缺斤少两,不以次充好,这些都是爱人如己的内涵。

只有在回归自我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自己”,有了自己才能爱人,这才是社会良性互动的基础。每个人都能与他人真诚交往,也就建成了一个美好的社会群体。

因此,耶稣的理想,不是通过强调爱人如己来鼓动基督徒个体做好事,而是把爱人如己作为天国的基础来强调的。而这些只有冲破律法,回归自我才能实现。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