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对传统二元观生态神学的纠正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08月26日 08:09 |
播放

建基于旧约基础上的传统神学,把关注点集中在人对自然的奴役和为所欲为之上,理论上是对独一上帝的崇拜,而从旧约圣经所立的犹太人典范来看,并非如此。他们敬拜上帝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独一真神这一纯洁的目标,而是为了自身的财富和权势,不论是亚伯拉罕还是大卫、所罗门,乃至那个被认为从不怀疑上帝的约伯,都是以权势和财富为追求对象的。旧约对亚伯拉罕的描述是他遍地的牛羊和军队,以及四邻对他的畏惧,而所罗门的顶峰时期是连南方的女王都要来求智慧,虽然所罗门因为索要智慧而被上帝喜悦,但是从旧约对他的描述来看,他索要的智慧显然不是如何践行上帝的慈爱和怜悯,而是为了获得耀眼的财富和无上的权势与荣耀。

也许客观地说,旧约描述了人对自然的索取,以满足自己对财富和权势的欲望,委婉地说,旧约这种观念是人类精神的自觉,将自己与自然进行了区分,人才能更正确地认识自我。但是从后来的历史,包括今天的犹太人观念来看,这种委婉的说法并不太成立,因为他们对财富和权势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也遑论认识自我了,他们把耶稣钉上十字架就是这种观念的一个注脚。

那么建基于旧约这种观念之上的生态神学,也就可想而知了,他与他貌似敌人的近代科学一道,致力于对人占有和奴役自然寻找神学的理论支持。

这就是今天,中国基督教和传统基要派神学对环境问题的漠视根源。

随着环境问题逐渐严重,问题已经不是人怎样再去向自然索取财富的问题,而是人面临的生存困境。那些有责任心的神学家开始反思这种传统神学的错谬之处,并试图纠正人们的传统观念。

1967年美国历史学家里恩·怀特发表文章,论述传统神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之处。他认为将人与自然割裂的二元论,是今天环境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人必须调整这种二元思想观念,纠正人与自然的不平等,而纠正的基础和资源,则可以借鉴圣法兰西斯(1182-1226)的观点。

圣法兰西斯是著名的修会圣方济各会的创始人,也是中世纪回归耶稣运动的发起者,他提出了挑战基督教传统生态神学的观点。他认为在创世纪中,上帝创造的自然界中的所有物种和人一样都是上帝创造的一员,他们之间享有精神上的平等。他把非人类的创造物看成是人类的弟兄姐妹,认为石头和蚯蚓等生物都是“上帝的礼拜者联合体”的成员。他们都与上帝有着某种直接的联系。

无疑圣法兰西斯的自然观,并不是根植于旧约,正如他分发财产之后发起的回归福音运动一样,他的思想根源实际是来自于耶稣,耶稣在他的教导中,并没有教导人们去索取,而是教导人们担负起此世的责任,并举了大量的关于自然的例子,来说明福音的真理,显然耶稣对自然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态度,而是一种平等和包容。

怀特认为,在圣法兰西斯的思想基础上,人们才能打破传统神学那种人与自然分裂的格局,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担当起上帝所赋予的管理自然的责任和角色。

另一位著名的德国神学家莫尔特曼,也同样提出了人与自然平等的观点。

英国另一位神学家麦奎利同样认为传统基督教应该反思过去的生态神学观念,并为今天的环境问题负有一定的责任。今天应该扭转传统神学那种超越和外在于自然世界的绝对上帝观,而转向内在和参与的上帝观,从实体性的上帝转向关系性的三位一体上帝。因此,与此相关,自然与上帝的关系,就不是上帝独裁的关系,而是有机的关系,上帝并不是外在于自然的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是通过圣灵与世界相容相契,是上帝在世界之中,世界在上帝之中的亲密联合关系。

麦奎利深深意识到,传统神学中的上帝问题,传统神学虽然高抬上帝,但实际上却是在贬低上帝,因为传统神学把上帝仅仅看做救赎的操纵者,满足人欲望的权势者,这样一来,原本创造世界并继续护理世界的的上帝,变成了需要克服自然的上帝,把上帝与自然放在对立的关系中,自然成了物质和邪恶的对象。

所以一种新的生态神学体系,需要一种新的上帝观,摆正上帝与自然的关系,是改变传统生态神学和建构新的生态神学的基础。

生态神学对传统神学的反思和批判,让我们重建与上帝的关系,重新思考自然的价值,重新定位人类自身的角色与身份,也重新思考原罪的问题。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信仰的层次,而不是传统神学的物质层面。

中国基督徒同样需要改变这种传统神学的人与自然的对立观,以及对上帝的物质观,只有建立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为中国基督教参与环境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神学装备。

中国生态神学的建构,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基督徒的思考与努力!而基督教神学家们,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的基础,做了很多准备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使用!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