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我们无法选择不受苦,但能选择受苦的态度

作者: 王学富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19年06月12日 09:22 |
播放

大家都知道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他拍了不少对人生与人性有深度探究的电影,但斯皮尔伯格个人的一个故事,许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他幼年时期的一段奇特经历,可能对他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斯皮尔伯格是个孤儿,年幼时被送到一个孤儿院。这个孤儿院有一个相当变态的规定:这里的每个孩子每天都要受到一次体罚,这没有选择,但可以选择什么时候挨打——早晨起床之后、中午或晚上睡觉之前。

所有的孩子都选择把挨打的时间尽量往后拖,最后拖到晚上睡觉之前。只有一个孩子,选择在早晨起床后挨打,这个人就是斯皮尔伯格。

斯皮尔伯格的想法是:反正这一顿打是免不了的,那么晚挨打不如早挨打。早晨挨过打了,就不用担心了,他就可以轻松度过一天中的剩余时光。而那些一直把挨打的时间往后拖的孩子,从早晨起床就在担心挨,一天没有过好,到了晚上,这顿打还是躲不过去。

我不知道斯皮尔伯格后来是怎样看待生活的,这个故事在我看来,却成了一面镜子,似乎折射一种人生态度。我想到以下几点。

受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就跟被送到那个孤儿院里去的孩子们一样,只要我们经历人生,这就成了无法选择的——我们无法选择不受苦,我们只能选择受苦的态度,是逃避,还是面对

人性有一种本能,就是逃避。即使受苦不可避免,还是想尽量往后拖,试图拖掉,最终还是拖不掉,反而让生活中可以享受的部分也渗透了担忧。但人性里还有一种直面的趋向,它让人的眼光可以越过受苦的遮蔽,看到成长的景象,因而选择承受苦难,为自己拓展出更大的空间去成长。这样的人总会选择用更成熟的方式应对人生之苦。

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是基于对人生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生活是艰难的,人生不免有痛苦;另一种理解是,生活是容易的,人生必须是快乐的。抱有前一种人生观的人,对生活有真实的理解,对人生也做好了准备,愿意并且能够承受生活的艰难,并在受苦中尽量创造快乐和意义。抱有后一种人生观的人,在遇到人生的艰难挫折时,会拒不接受,他们抱怨、躲避,却躲不掉,反而让自已生活得很不快乐,也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甚至,有一些强求在生活中必须每时每刻都快乐的人,发展出了心理症状,活在没有意义的痛苦里。

受苦是一样的,但受苦的意义有所不同,这种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态度,在人的早年就会显露出来。在孤儿院的那群小孩子中,斯皮尔伯格显露出他的成熟来,也正是基于此,他选择了一个更为成熟而丰富的人生。中国的例子如鲁迅。如果把中国比作那个孤儿院,其中许多中国人在其中受苦,选择的是逃避,鲁迅却在受苦中睁开了觉醒的眼睛,做出的是直面的选择。

这也让我想到另一个实验:在一个幼儿园的教室里,老师按实验心理学家的安排,在讲台上放了一大堆孩子们喜欢吃的巧克力。然后对孩子们说,谁想得到一块巧克力,现在就可以来取块。如果谁愿意等10分钟,他就可以得到两块巧克力。在这个规则之下,孩子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实验心理学家在实验之后,分别对做出不同选择的两组孩子进行很长时间的后续观察,发现他们在后来的人生选择中也会有所不同。那些较早就发展出“延缓满足”能力的孩子,在生活中会采用更为理性、成熟的态度和方式在生活中做出选择,较少受到诱惑,较少受情绪的控制。

我又想到“意义疗法”的创导者弗兰克(V.E.Frankl)讲的一段话:“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成功,我通常会告诉他们,我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即使是件很小的事,我也会像处理大事一样用心,即使是再大的事,我也会像处理小事一样冷静以对;
第二个原则是,凡事能早做就早做,我不会拖到最后一刻;
第三个原则是,麻烦的事先做,轻松的事放后头。

人性里总有一些惰性因素,随时都在影响着我们的选择,阻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这些因素如回避受苦、拈轻怕重、避难就易、做事拖拉等。然而,不管是斯皮尔伯格的故事,还是弗兰克尔的话语,都反映出他们对这些惰性因素有所觉察并且能够超越,从而做出直面的选择。从这些故事和话语里,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原文选自:王学富 著《成为你自己》


原文刊载在“直面心理PSY”微信公众号,基督时报蒙允转载,不拥有版权。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