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基督徒历史人物之:传教士马之华小传

作者: 若望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02月27日 09:24 |
播放

马之华(Percy Cunningham Mather,又译马慕杰、马尔昌、马洪特)为内地会来华宣教士,他在新疆宣教近二十年,并把生命留在了这块土地。 

马之华于1882年12月9日生于英国利物浦北部渔港福利特伍德镇,父亲为铁路职员。母亲是名护士。马之华年轻时子承父业,在铁路部门工作。1903年,21岁的他在一位卫理会牧师的带领下重生得救。他参与教会主日学的侍奉,1909年在圣灵感召下,放弃工作,加入内地会。在经过一年多的神学培训后,于1910年10月24日抵达上海,随即赴安徽安庆接受汉语训练。在此期间,他自学了医学,精通皮外伤,如疮痍、肿伤的治疗。1913年,他阅读圣公会宣教士艾伦所写的《宣教方式——保罗的或是我们的》以及首位进入新疆拓荒的内地会胡进杰(George W. Hunter)的日记,深受感动,他决定效法使徒保罗的宣教热情,把福音传到地极,同时深感胡牧师在新疆孤军奋战需要帮手,于是决定到新疆宣教。

1914年初,在得到内地会批准后,马之华踏上西行之路。从马之华的日记可以看出这一路的艰辛:“2月22日,遇到大风雪,只走了10英里路。天气寒冷,山路崎岖难行;3月22日经甘州(今张掖市),看到那里的荒凉;我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就是工作最困难的地方。”经过4个月的长途跋涉,他与胡牧师在哈密会合,之后一起前往迪化(今乌鲁木齐)。

新疆的人口绝大多数都是穆斯林(百分之九十六),他们虽然也信独一真神,但仅认为耶稣是先知,不是上主的独生子,对福音极端排斥。马之华在信中称:“在这城(迪化)中有很多回回人(维吾尔族)和东干人(笔者注:回族的一支),特别是城南近郊,十个人中便有八个人是回教徒。他们的宗教领袖对福音非常抗拒,并且蔑视我们。但是普通东干人则比较容易接触,有时他们一群群人坐在街上聊天,当看见我们走过时,有人会喊叫说:‘来来来,请来坐下给我们传福音’。我们一面心里祈求主的引导,一面欣然与他们谈道”。尽管处境艰难,但他的宣教热情始终未减。他还积极了解当地文化,与不少穆斯林成为好友,不少当地人也逐步认可福音。同时他还编写了《英蒙字典》(“Mongolian-English Dictionary”)、《蒙古文教科书》(“Mongolian Text Book”)、《满洲话字典与文法》(“Manchurian Grammar and Dictionary”)等三部字典。

在新疆度过艰难的12年后,1926年,马之华与胡牧师开始在新疆北部巡回布道,向各族人民传福音。他们与维族同工一道,从迪化出发,深入前往北疆各地,向哈萨克人和蒙古人宣教,当时的交通极不便利,从迪化要走54天才到西边的喀什;18天到北面的伊犁。

故他们常常结伴而行,最远到达中苏边界的市镇。 

1929年6月,他们带着两位维族同工,骑马从迪化出发西行,沿着天山,向山里的哈萨克人和蒙古人传福音,直传到千哩以外的伊宁为止。

聆听他们讲道不仅有广大穆斯林,甚至还有蒙古王公、喇嘛等。他们一路上饱受饥饿与疾病的折磨,但靠着坚定的信念以及上主的奇妙保守,完成了艰苦的布道之旅。

1930年7月,马之华独自一人住在新疆西北部的塔城,他在此宣教、医疗,售卖不同文字的圣经单行本给当地的汉人、哈萨克人、维吾尔人、白俄人、满族人、蒙古人、塔塔尔人和锡伯人等。这段经历使他更深体会到各民族对福音的反应,制定了不同的宣教策略。他在此工作了一年多,直至1931年11月才回到迪化。

1932年,内地会派来了六位宣教士到新疆与他们同工。分别为巴富义医生(Dr. Emil Fischbacher)、朱佩儒(William J. Drew)、石爱乐(Otto F. Schoerner)、赵立德(Raymond H. Joyce)、何仁志(George F. Holmes)、和柏爱生教士(Aubrey F. Parsons)。有了新生力量,工作得到不少拓展。

但1933年初,甘肃军阀马仲英(马步英)第二次率军进入新疆。一时间新疆兵荒马乱,很多伤员、难民需要救济。马之华与同工们立即投入到救治伤员的工作中。是年5月,马之华、巴富义在抢救中都不幸感染了伤寒,医治无效安息主怀,献出了宝贵生命。

在胡牧师主持的安息礼拜中,他在报告中称“他是那一粒落在地里死了的麦子,并结出许多籽粒来!不仅是在我有生之年已经看到,其它的人也都如此证实!......他一生秉承‘乃役于人’这句话,不论是回教徒遇到困难,或是小孩子生病,或是一个妇人落在不幸之中,马牧师都会立刻伸出援手"。

一位穆斯林感叹地说:"马牧师相当于十个人的价值。因为无论他往哪里去,或在城中,或在乡间、或在山地,没有一处的人不认识他和不尊敬他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