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哈佛教育学家黄陈怡文亲子讲堂(系列一):如何消除父母在管教孩子路上的焦虑感

作者: 胡艾茜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2月25日 11:25 |
播放

50年代,出于“传宗接代,人多力量大”的思想观念,通常一个家庭会生好几个孩子。孩子一多,所面临的情况便是父母不能关怀到个人。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稳定,孩子成为了家里的中心,父母开始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孩子的教育相关上,因此近几年无论是在网络还是实体书店,关于“亲子教育”方面的书籍、视频也是层出不穷。

然而,教育孩子是容易之事吗?美国知名牧师乔伊斯·梅尔曾在她的讲道中说,教孩子不是容易的事情,有时候宁愿放任孩子在外面玩,也不想管教他们。的确,若是有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就好了。很多时候,“我们的重点是这个孩子需要被管教,需要有好方法来改变他,重点在孩子身上。但是在美国我开始去上家庭教育的课时(它告诉我),(教育孩子的)重点完全在于父母——你怎么做一个好父母,而不是去管教你的孩子。”这是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硕士、同时也是四个孩子的母亲黄陈怡文在杭州一场亲子教育课程上所提到的。

教育的责任是应该在父母亲的身上

如何做更好的父母?这是黄陈怡文在开课时首先提出的疑问。说到“教育孩子”,首先需要明白“教育”的定义。美国的第一本美语字典里如此说:“抚养孩童成长,指导行为态度的形成。教育是理解这一系列的指导与管教,为的是启蒙真理,修改坏脾气。培养少年时期良好的态度与习惯,使得他们在将来的岗位上做一个有用的人。”

这里的“教育”定义跟我们今天所想到的教育有所不同。特别是里面提到“启蒙真理”、“修改坏脾气”。在教育备受重视的今天,我们更加看重的是“孩子能不能上哪个好学校”、“将来能进哪个好的重点中学、大学”、“上了好大学将来找到怎样的好工作”……似乎到了这里家长的责任就完成了。然而我们有没有细想,为什么要让孩子找一份好工作?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更加有名?还是为了最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让他们的才能为这个社会献上一份力量?

“教育的责任应该在父母亲的身上。”很多时候我们听到孩子学习不好时,第一反应并不是家长的自我反省,觉得“是我没有把孩子教好,我们回去想想看怎么帮助他”,而是会说“那个老师教的不好”,或者“他班上同学不好影响到他学习”。但其实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上或者在他日后出现问题,也较少听见说“这个孩子现在这样是因为他小学三年级的老师没有教好”,或“他初一的老师没有教好”,更多的是说他的父母没有教育好。黄陈怡文表示,在教育孩子方面她的很多经历是从圣经而来。圣经里讲到“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将这些真理记在心里,在生活当中活出来,不是光靠嘴巴去说,而是要知行合一。

今天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有太多焦虑:担心孩子学的不够多,怕他跟不上别人,因此现在流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但却没有家长说:我担心孩子学太多,觉得孩子太累,孩子有必要学这么多吗?也会在给孩子制定计划时焦虑:想给孩子最好的,为他安排很多的生活计划,但孩子却并不一定按照我们所想要的来生活——为此我们感到焦虑。“为什么他不按照我为他规定的一切来成长呢?”似乎我们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但孩子还是不成功。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成功?“我们没有办法接纳孩子的失败,孩子的失败等于我们的失败。”黄陈怡文说:“当别人批评我们的孩子时,我们比孩子还难过。更要命的是看别人家的孩子又乖又听话,学习好也有礼貌,但到了我们家的孩子就不行了——因此中国有种特种儿童叫‘别人家的孩子’。当我们有这种攀比的心时,我们怎么能去除这种焦虑呢?”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首先,需要认识到:“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孩子是我们身上的一块肉,所以即便是他出生了我们也不愿意放手。“实际上孩子出生脐带一剪,我们就要学会放手。”黄陈怡文如此说:“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他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珍贵的礼物。”如果我们没有办法接纳孩子的失败,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要给孩子坚强又有韧性的爱,能够接纳孩子的失败”——用一种“安全网”一般的爱。

什么是“安全网”一般的爱?看马戏团里走钢索的人,站在这么高这么危险的地方也没有掉下去,能够去表演是因为已经走得很好了。但在他练习的时候肯定是有掉下去的时候,而下面的这张网就能接住掉下来的人。这张网的特点是必须具有弹性,坚固的可以保护跌下来的人,但是又不会硬邦邦的将人弹出去。这就好像管教孩子一样:有力量有规矩有约束,同时又有爱的张力可以包容他,规矩不是生硬的,把掉下来的孩子反弹出去。“如果这张网松松软软完完全全只是爱,这个人掉下来这张网也掉下去;如果这张网是硬邦邦的,人掉下来以后马上就弹出去了。”黄陈怡文总结:“所以要给孩子坚强靠得住、同时是包容性的爱,既要有爱,又要有管教。”具备这两个元素时,就能掌握管教的要理。

然而,现今很多父母面临的挑战是:爱和管教没有办法平衡。管教太多了怕孩子没有个性,被压迫;爱太多了又怕把孩子宠坏。因此有些家庭父母就商量对策:一个扮白脸一个扮黑脸,一个是爱一个是管教,似乎这样就平衡了。其实这样也有弊端:如果哪天管教不在家,爱就管不住;而爱不在家只有管教时,孩子也会遭罪。“爱与管教是每一个父母都需要兼备的能力,它不是左右平衡,”黄陈怡文说:“爱本身就像是一个容器,能够容纳越多管教就代表你的爱是越大的。”拿俄国的套娃来做比喻:套娃越大,里面装的小套娃就越多。所以爱的容量越大时,我们能够管教的系统就越多;反之,爱越小,管教的系统就越小。“所以,爱在先,才能有管教。没有爱是没有办法管教的。它不是左右平衡的关系,而是前后次序的关系。”

避免攀比 用有裂缝的坛子心态去欣赏孩子

其次,要避免攀比,就要能接纳有裂缝的坛子。什么叫“有裂缝的坛子”?黄陈怡文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有一个农夫每天要去市集舀水,每天他都要舀两坛子水端回家,每一次回到家时其中有个坛子就只剩一半的水,这个农夫就抱怨:这个坛子肯定有裂缝,改天要把这个坛子换了。但有一天他忽然看到挑着这个有裂缝的坛子走过的路边开满了花……“我们每个人都像是有裂缝的坛子,都是不完美的,但在我们不完美的生命当中,我们也有另外好的一面。”孩子也是如此。一个孩子虽然活泼开朗会表达,但也许他的优点会成为他的缺点——他很活泼见到人很会打招呼,但他在一个需要安静的场合时就也可能会蹦蹦跳跳到处跑;而一个孩子在那里安静思考读书,但他见到别人时会不打招呼、害羞,这时父母会觉得“他怎么不跟人家打招呼”,这个时候就会忘了他的优点,所看到的只是他的缺点。

“我们要用‘有裂缝的坛子’的心态去看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一定要找到孩子的优点。只有当你欣赏他时,他才会绽放、改变。成长不是批评出来的,要去发掘和鼓励,他才会越来越灿烂。”

学习放手 并培养孩子自立自理的能力

第三,学习放手。上述讲到“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要学习放手。黄陈怡文说:“我现在已经做姥姥了,但我也要学习对我的女儿放手。”黄陈怡文幽默地表示,当看到自己女儿对她的女儿施行一些新时代的做法时也会想:这样是不是不好?尽管如此,她还是会学习去尊重女儿的做法。“学习放手的经历,是我们一辈子的功课。”黄陈怡文肯定道。

当妈妈还在怀孕时,妈妈吃什么孩子吃什么,这很好控制,但孩子出生后一切就不那么好控制了。例如妈妈想喂母乳,但妈妈的身体状况可能不一定能够去喂母乳,需要给孩子添加奶粉;又例如当孩子上幼儿园时我们以为可以轻松一点,但如果孩子很开心地走进幼儿园,可能转头哭的不是孩子反而是我们,原因仅仅是因为我们会想“这个孩子不需要我了”。任何时候都会有各种我们无法掌控的事情发生——黄陈怡文用她自身的经历来举例:“当我的二女儿在美国念书时,我还在北京。有一天她电话给我说车子在高速上没有油了,我说‘油能不能撑到就近的出口?赶紧找个就近的出口出去。’然后我先生跟她说‘不要接受陌生人 的帮助’,但话还没说完,她电话就没电了。当时我们很紧张,电话也一直打不通。直到后来她打给我们说,有人看到她的车停在路边上,就拿了一桶油来给她加油……这个经历告诉我,我们没有办法去掌控孩子的一切,某天你的孩子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你们不能去掌控的。”

因此在“学习放手”的功课里,第一要认识到“我们不能永远在孩子身边”的事实,甚至不要去避讳死亡存在的可能性。这个时代不是到了人到了多少岁才会离开,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们父母要从小教导孩子自立,要把握每天来爱身边的人。这里就延伸到第二点:培养孩子自立自理的能力。当有一天我们不在身边时,孩子遇到问题也能够自己解决。孩子就好像射箭手袋子里面的“箭”,有一天父母要把这支箭射出去。但是如果我们从来不练习射箭,这箭射出去能够一箭中地吗?可能会离目标很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一天都在练习射箭,都有机会教导孩子怎么去做正确的选择。

除以上所述几种问题,在管教方面中国的父母们还面临着同样一个难题:孩子是可以打还是不可以打呢?就此问题,黄陈怡文也有她的看法。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