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基督徒人生感悟:我们要明白的活着

作者: 破晓之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6年10月31日 10:10 |
播放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的《活着》被很多人评价为张艺谋导演一生拍摄的最好的电影。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部电影,印象深刻,引人深思。这部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余华的原著就像是一杯烈酒,甘洌咂舌的同时后劲十足。张艺谋把它拍成电影,并不是用新瓶装老酒,而是用同样的原料,酿出一瓶同样烈的酒,但两瓶酒里,各有各的凛冽,各有各的喝法。原著的“活着”侧重的是历经磨难后对存留在这世界上的一丝责任。书里的主人公能够向过路人讲述自己多苦多难的一生,对所有悲情的怀缅,对活着与死亡的麻木。余华老师在书里传递的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底层百姓的生活缩影,描绘了各式各样的苦难。政治只是他想表达的一个方面,但是最主要的,是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慨,对活着的致敬。如果说原著是在描写那个时代背景下民众的悲哀,那电影就是用民众的生活状态在反思那个时代。余华只是想用那个时代背景写个故事,希望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张艺谋是用所有的故事在指向着那个时代。

说完中国张艺谋电影《活着》,同样在西方也有这样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哈姆莱特》的经典台词:“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这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著名追问。活着还是死去,本来不是个问题,经哈姆莱特这么一追问,它从此就成了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没有现成答案的,有了答案,就不再是问题了。待解、未解的问题才是问题。但是没有同一答案的问题,是更大的问题。对一般人来说,活着还是死去,不是问题,因为一般人根本不去思考,或者极少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活着还是死去,本来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活着就活着,死去就死去,用不着思考。

只有当人需要深入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活着还是死去才成为问题。但是当人的思考有了明确答案之后,活着还是死去就不再是个问题。所以对司马迁来说,活着才是问题,也不是问题,因为他已经决定忍辱负重地活着。而对文天祥来说,死去才是问题,也不是问题,因为他已经决定血洒汗青地死去。

哈姆莱特的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莎士比亚的如椽之笔将传说中一个平庸的复仇故事化腐朽为神奇,给它赋予了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传说中同样平庸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也闪射出耀眼的人文主义的光辉。他再也不是一个狭隘的个人复仇主义者,他把个人的遭遇与整个社会、人民以至全人类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就像哈姆莱特自己说的,“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世界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他的伟大使命,就是首先要去砸碎这“最坏的一间”。

无论国度,无论种族,从古至今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和争论似乎从未停止过。哲人说:人活着有两件事,忙着生或者忙着死”。近日偶然读到一篇很有见解的文章,文章中说人活着应有三个层次:“活着-体面的活着-明白的活着”。我们不妨在这篇文章的部分节选中看看是如何诠释人活着的不同层次的。

文章中说的第一个层次:“活着”

  这是一般层面上的生活或者生存。这种活着,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终日为满足吃穿用度而忙碌奔波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养家糊口,每日担心衣食之累。纯粹为了存活下去而算计而忙碌。忙碌的结果是勉强果腹,甚至温饱是一种追求和奢望,小康就是遥不可及的理想了。就国情而言,处于这种境况的是我国的基本群体。他们不是改革的受益者,而是牺牲者。在企业的转型改制的过程中,他们下岗了,买断了,失业了,自谋职业了。别无长项,只能逆来顺受,随遇而安,没有怨言也不敢有怨言,不去反抗甚至不懂反抗,他们拥有极强的生命力。

     “活着”的这个群体是社会构成的基础,他们处于金字塔底部,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如工蜂如蚂蚁如棋子,茫茫无数,辛勤耕耘,默默无闻,任人摆布。他们不是“人才”而是“人力”,不是“劳心者”而是“劳力者”。在社会结构上,他们往往有也五八,没有也四十,有没有都一样,不为人注意,也不想为人注意。他们极其容易被遗忘。但是,他们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没有他们,整个社会便会陷入瘫痪,甚至灭亡。

     第二种情况是:不为生计担忧忙碌,甚至可以说物质生活优越但他们只是生理上的活着,或只是一种事实存在。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什么爱好都没有,什么都不感兴趣,无所事事,无所追求。

  这些人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混一天是一天,活一天赚一天,今天不问明天事;他们苟延残喘,没心没肺,什么都不关心,什么都无谓。这些人往往自诩为“新潮”“前卫”“与世界接轨”,他们之中有些人极其容易沦为生事的根源,家庭的拖累,社会的渣滓。

 文章中说的第二个层次:“体面的活着”

  体面是什么?体面是光荣,光彩,荣耀;体面是不卑不亢,得体大方,气质高贵。体面是不邋遢,不寒碜,不寒酸,不丢人,不尴尬,不委琐。体面不是衣着光鲜,不是雍容富贵,不是虚荣浮华,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体面是一种感觉,一种能引发自尊并为此惬意的感觉。体面不是“装酷”,不是张扬,不是炫耀,而是一种自信,一种从容,一种高贵气质,是尊严的一种外在表现及自然流露。

    体面地活着,是庄重的活着,尊严地活着,有价值地活着,受人尊重的活着,遵守规则地活着。最起码是有尊严,不恳求,不巴结,不累赘,不依附,能够独立地活着,不需要别人怜悯和同情,不需要别人特别的关心和照顾,更不需要别人的施舍与救济。做官是体面,可以光宗耀祖,可以衣锦还乡。但是体面不体面,不在于做官不做官。换句话说,做官不等于体面,不做官也不等于不体面。常见有些官员,台上讲的一套,背地做的一套;在位时威风凛凛,贪得无厌,风光无限,但联想到他将来被双规时的落魄模样,这还体面么?有人做了官,整天趾高气扬或处于前呼后拥之中,好像是很“体面”了。但如果见了上司,就跟在上司的屁股后面,胁肩谄笑,摇尾乞怜,像宠物见了主人一般,恐怕也不够体面。

  如果不做官,但能做好自己的事,而且比别人做得更好;或者在某一个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因而被人表扬,赞赏,羡慕,拥戴,甚至由于他的耀眼他的“风光”使得他的一举一动引人注目,或经常成为热议的对象和妒忌的焦点,当然也很体面。如果对别人对社会有所奉献,他存在得有了价值,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则更为体面了。

  体面与金钱有关系。但是体面不体面,根本上不在于有多少钱。换句话说,有很多钱不等于拥有体面,没有很多钱也不等于不体面。常见报道,我国“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他们一掷千金,骄横跋扈,在国内国外的诸多令人齿冷令人汗颜令人作呕的种种表现,表明他们并不体面。

  某一学生家长,夫妻双双下岗,靠打工、采山野菜、拾荒赚钱,供养孩子上大学,这行为恰恰体面。一个三轮车夫,每天起早贪晚出工,风霜雨雪不误,供孩子念书到了大学,而且不求救助,当然也是体面!网上见一老妇已沦为乞丐,但她仍然将一元纸币放到路边的一个盲人乞丐的纸盒中。那放钱的动作她感动了所有的网民,那一瞬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感到了她的体面在于品德在于气质在于精神,不在于身材相貌是否伟岸美丽动人,甚至不在于肢体的健全与否。

  一句话,体面不体面,与身份高低无关,与光鲜华美无关,与钱多钱少无关,与形体相貌无关。富而不骄体面,官而不傲体面,贫而不卑也体面,残疾而不沦落也体面。体面是高贵的。我相信,只要是正常人,谁都不会厌恶体面,拒绝体面,都想体面地活着。然而,活得是不是体面,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要考别人来评判。我想我们都能约束自己,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活得体面的人。

文章中说的第三个层次:“明白的活着”

  明白的活着属于精神层面的活着。就是有信仰有追求地活着,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活着。明白自己是谁,明白自己为何而生,明白自己的处境,明白自己活着的目的,明明白白地知道如何对待今天和今天与明天的关系,明白自己的最终归宿,不混混噩噩混日子。

  人总得有点信仰,总得有点追求。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没有信仰的人心灵肯定是空虚脆弱的,就像缺了钢筋的水凝土。有了信仰才能活得高尚,有意义有价值。资料表明,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信仰程度至今在1%,最高不过5%。由于缺乏信仰,国人在人生旅途中普遍心灵空虚,情感麻木,精神失落孤独迷茫,缺乏归属感。明白的活着就是有追求地活着。有信仰,有理想,有追求,有事业。每天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安排,并为此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奋斗。他们精神生活丰富,不浪费时间,不浪费精力,每天都做自己想做而又能做的事业。

  当然,除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人士外,古今还有那么多的古今先贤仁人志士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各种高尚的“主义”的信仰者们-革命先烈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孙中山,邓演达,廖仲恺,何香凝……都曾明白地活着。还有,陶渊明活得明白,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愤而“归去来兮”;苏武活得明白,他宁死不屈情愿北海牧羊十九年也不投降匈奴;李白活得明白,他宁可“即骑访名山”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活得明白,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高尚的情怀!文天祥活得明白,他深深懂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活得明白,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值得永远景仰!还有许多许多……这些人,他们的骨气,志节,人格,不丧失追求的精神,即使再过千年万年,不,只要人类存在,就永远流传,化为人类的灵魂。

  要想明白地活着,就要弄清楚“明白”的是什么。“明白”的是什么呢?归根结底,人生有两个根本的问题:“怎么活”,“怎么死”须要参透。参透了这两个问题,才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才能活得明白活出档次。古今中外活得明白的人当中,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无一例外,他们都有一双慧眼,都将这两个问题弄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并躬身实践。生命是神圣的不可亵渎的,不可挥霍荒废的。明白地活着就能“流芳百世”,不明不白地活着就可能“遗臭万年”,混混噩噩朦朦胧胧地活着就要默默无闻湮没在茫茫空间而不留痕迹。我们好不容易活了一回,总得珍惜生命,活得明白一点。

    不得不说这篇文章在属世层面讲生命活着分解的有一定的道理,相信也会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和肯定。但是如果我们有机会翻开《圣经》,里面记载着太多的活着的奥秘,真的是比我们属世的思维和智慧更加的不可测度,更加的不可思议。

     圣经在创世纪中记载了耶和华神如何创造了天地宇宙万物以及人类之后,在申命记30章第19-20节这样记载:“我今日呼天唤地向你作见证,我将生死祸福陈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拣选生命,使你和你的后裔都得存活且爱耶和华你的神,听从他的话,专靠他,因为他是你的生命,你的日子长久也在乎他。这样,你就可以在耶和华向你列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应许所赐的地上居住”认识创造天地宇宙万物的主宰,认识创造生命的耶和华神,我们才能将拥有生命的气息和健康的身体向神献上感恩,而且倚靠我们的神,我们才能够做到不仅活着,而且体面的活着,更加明白的活着。神在圣经中也应许我们,正如诗篇1611节说到 你必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你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在箴言1427节也劝导我们敬畏耶和华,就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离开死亡的网罗”在箴言19章第23节这样说敬畏耶和华的,得着生命,他必恒久知足,不遭祸患

在属世层面上人们还在议论体面的活着,有尊严的活着,要荣华富贵,要衣锦还乡,但是旧约中传道书开篇1章第2-3节这样总结道:“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同时在新约四福音中也有同样的记载,例如在马太福音1626节同样教导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这里清楚的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认识神,如果我们只贪恋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贪恋肉体的情欲和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那么我们就会陷入世界的网罗中无法自拔,就会陷入自己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的陷坑中没有指望,这样的话我们的生命就没有真正的意义我们活着就没有永生的指望。正如主耶稣基督在路加福音12章第15节亲自教导我们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 

感谢主,让我们认识他,让我们人生有盼望,主耶稣基督在路加福音12章第22-23节教导门徒的话语同样激励着今天的我们耶稣又对门徒说“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因为生命胜于饮食,身体胜于衣裳”我们的耶稣基督的信仰是真实的信仰,不是局限于精神层面的所谓的宗教哲学理论。世界上谈论活的明白就是要弄清楚“怎么活”和“怎么死”这两个问题,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死而复活,我们不知道永生的国度其实就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里。

关于在耶稣基督里丰盛的生命和永生的盼望,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多次向门徒教导,在约翰福音11章第25节中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翰福音12章第25节耶稣又说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在约翰福音14章第6节耶稣宣告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在约翰福音20章第31节这样教导我们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我们看到似乎我们得着真正的生命很简单只要我们认识赐予我们生命的救主耶稣信靠他就能得着丰盛的生命罗马书8章第6节这样叮嘱到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雅各书1章第12节也教导到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彼得后书1章第3节说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约翰一书5章第12节说的更加简单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神的儿子就没有生命

感谢神赐予我们生命的气息,正如上述文章说的,我们好不容易活了一回,总得珍惜生命,活得明白一点!那么现在就来到神的面前,我们来认识他,我们来信靠他,我们来跟随他,正如耶稣在《约翰福音》 812节应许我们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让我们凡事荣耀神的名,我们就必得着在耶稣基督里丰盛的生命和永生的应许!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