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梁怡教授讲座:“南京的辛德勒”传教士约翰·拉贝和老北京

作者: 楚恒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4年10月29日 08:35 |
播放
拉贝日记中的北京照片(图:基督时报/楚恒安) +
梁怡教授讲解拉贝眼中的老北京(图:基督时报/楚恒安) +
拉贝日记中的北京照片(图:基督时报/楚恒安) +

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约翰·拉贝以“南京的辛德勒”著称,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去南京之前,他曾在北京生活17

1023日晚,北京联合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梁怡教授在中国矿业大学开讲,分享了“南京大屠杀见证者约翰·拉贝和老北京,在带领大家走近这位南京辛德勒的同时,也将20世纪一十、二十年代的拉贝眼中的北京展现在众人面前。

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1908年到中国,不久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经商。拉贝和他的家人在中国生活了将近30年,其中大半时间在北京生活,他的子女和外孙女均出生在中国。

谈及2009年上映的电影《拉贝日记》,梁怡教授表示该电影大多都符合史实,其通过“中国版辛德勒”的传奇故事,再现了南京那段惊心动魄的惨烈记忆。据了解,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拉贝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

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拉贝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挤进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他还在他的日记和其他文字中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

目前,国内建有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和南京大学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为了纪念拉贝,其在德国柏林的墓碑也于1997年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 。

另外,笔者通过拉贝的日记发现,他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19371017日,拉贝写道,“现在我每日的晨祷和晚祷的祈祷词是这样的:亲爱的上帝,请你保佑我的家人和我的幽默,剩下来的小事情就由我自己去保佑了。”南京沦陷后,有一天的日记结尾记录了他这样的祈祷,“仁慈的上帝,请您保佑所有的人免遭灾难,也请您保佑所有像我们这样已经身陷灾难中的人!我丝毫不后悔留了下来, 因为我的存在拯救了许多人的性命。但尽管如此,我仍然感到极端的难受!”

19384月,拉贝回到德国以后,连续举行报告会,向德国当局呈送书面报告,继续对日军在南京的罪恶进行揭露。在受到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讯问和警告之后,他仍然暗暗地细心整理自己的日记和有关资料,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人。1948年,拉贝的家庭一度濒临饿毙的地步,孩子只能喝煮菜汤、大人啃干面包。19501月,拉贝在柏林中风病逝。

199612月,《拉贝日记》由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7位德文教室进行了整理翻译,次年出版了中译本,这些资料成为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重要证据。据梁怡教授介绍,《拉贝日记》有20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录仅仅是其中的10本。《拉贝日记》搜藏了他所搜集到的从1900年至1938年间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照片和绘画,记录了旧中国的时政要闻,还有少量的他的家庭照片以及他们在其他国家度假的照片。

在讲座中,梁怡教授多次夸赞拉贝的日记,因为其制作相当讲究,图文并茂。南京卷每卷扉页都有拉贝画的战斗机。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研究的梁怡教授表示,在拉贝的日记中,她最喜欢四卷《我眼中的北京》和《慈禧最后的诏书》。或许正是如此的原因,由梁怡教授主编《我眼中的北京》一书并于20095出版。当时,北京日报高度评价了此书对于研究北京史的史料价值:其一对清末民初北京的历史状况,特别是建筑的研究有参考作用。这方面涉及到一些坛庙、城门,还包括由此带来的围合空间、街道、交通等研究。

其二利用这些资料可以做一些对比研究,比如不同历史时期北京的实体城市风貌的变迁,城市建筑空间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天际线的变化、精神空间(包括宗教信仰、权力空间、市民社会空间)的变化、商业街区的变化等内容都可以利用书中的记录。另外,书中有一些关于使馆区的记载,特别是光绪死前死后使馆区的一些动态的记录,以及护卫使馆区的照片,这对研究使馆区这一特殊的政治角色都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当晚,梁怡教授结合拉贝日记中的图片介绍了拉贝眼中的北京,包括北京的市井生活、民俗、建筑和名胜。市井生活的照片有骆驼队、戏园子、棋摊、街上买东西的妇女,隆福寺……民俗类照片包含手工绘制的103幅幌子、各种妇女头式、民间生活写照、受审犯人及其他系列。拉贝还在日记中提到北京的前门、皇城、天坛、国子监、公主坟、各国领事馆等众多建筑,以及日坛、天宁寺、卢沟桥、十三陵等许多名胜。

梁怡教授还总结了拉贝北京日记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她重点强调《我眼中的北京》印证了《拉贝日记》南京卷的真实性。因为从《敌机飞临南京》的内容被披露以来,国际上就有关于对拉贝写的2460页南京日记真实性的污蔑或猜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原副馆长刘建业对此也曾如此评价到,“拉贝日记北京卷的发现,使我们在判断拉贝《南京日记》的真实性、严肃性上,有了一个有力的佐证。从‘北京卷’上,我们看到了拉贝写日记的严谨、认真、公正、真实的态度。”“有了这个例证,我们可以更加有把握的说拉贝《南京日记》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

德国埃尔文·维克特形容约翰·拉贝是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中国通,他不会说中国话,却能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理解中国人,而且也欣赏和热爱中国人。同样,中国人特别是南京的百姓,也对拉贝有着深厚的感情。在2009年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起的“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网络投票中,拉贝以四百余万的高票当选第二名。梁怡教授透露,2015年,中国将邀请约翰·拉贝的后人来参加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活动。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