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世上很少有人可以长住温室里,从来不经受生活的风吹雨打。这世上很少有人可以从来不被他人和自己的罪所伤害。这世上很少有人可以从来不经历人生的悲苦和内心的困顿。这世上很少有人可以从来不面临任何的挑战并对任何的处境都能从容应对、游刃有余……这就决定了这世上很少有人不曾品尝过压力和重担的滋味。
内心承受重压的人往往会执著地期待自己的环境能够发生改变,改变到能完全符合自己的期待,然后自己内心的压力与重负就自然消失。
若环境总不改变的时候,人除了要承受原有的压力,往往还要承受因失望受挫而来的沮丧泄气甚至绝望所带来的精神重负。
2
在压力之下内心无处交托、重负无从释放的人是可怜的。然而,在压力之下有在上的施恩宝座可去寻求和倚靠,仍选择不仰望不寻求不祈祷不交托的人是更可悲的。有人因为没有水喝而渴死了,这是可怜的。但有人虽然身旁有活水的源头却仍不去喝水而渴死了,这是更可悲的。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恩典的主允许我们经历劳苦愁烦、忧愁重担,是为了提醒和催促我们去寻找他,到他那里去得生命的安息。他允许我们经受压力,不是为了藉着重担来压垮和摧毁我们,而是藉此试验和挑旺我们不断寻求他的心,藉此锻造我们习惯于不断寻求他、亲近他、投靠他的生命品格,并使我们因常常住在他里面而得生命的平安和安息。
3
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压力消失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不曾以正确的方式和态度来面对和处理压力,那么,在变化无常的环境中,我们的心会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无力面对生活中微小的挫折。最终,这颗脆弱的心不仅会在沉重的压力卷土重来的时候瑟瑟发抖,也容易在微小的内心不适和心情烦躁的时候陷入巨大的黑暗深渊,感受到剧烈的痛楚。面对生活中哪怕微小的风波,这颗心也容易成为一只惊弓之鸟。不需要真有沉重的苦难来击垮我们,只需要有一个消极的意念来扩大我们内心的恐惧战兢,我们身上的伤口就会裂开流血,然后就会瘫软坠地。
只要我们不习惯于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压力和苦痛化为自己迫切向上寻求与仰望的动力,只要我们不习惯去依靠恩典来覆庇自己的软弱,那么,我们所承受的压力和苦痛无论大小,最终都很容易转变成病历。
应当不住地向上寻求、仰望和依靠,以此作为我们面对压力和苦痛的习惯性方式和路径,那么每一次的压力和苦痛来临,都是成为催促我们向上寻求、仰望和依靠的动力。这样,经受压力和苦痛反倒成为了让我们去经历生命的成长并走向生命的成熟的契机。
4
“生活总会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海明威)
那些受伤的地方,不一定会成为我们最强壮的地方,除非对伤痛的经历促使我们的心不断地向上寻求和依靠,除非我们的心经历了恩典的医治。
同样的道理,常受压力的人也不一定就会更刚强。除非压力成了我们去迫切向上寻求的动力。惟有如此,对压力的经历才能让我们更深地经历恩典,并使我们的心从软弱变为刚强。
如果在让我们受重压的环境中我们的心门向上关闭,如果我们为自己织一个茧来自我封闭,那么,这些环境也会成为魔鬼和黑暗权势来压迫折磨摧残我们的一个工具。
然而,真正让我们受苦的,不仅是我们内心不堪重负的脆弱,更是我们内心不肯向上寻求和依靠的小信,或者不信。
特别鸣谢: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眼中瞳人”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