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
微信

如何面对患上抑郁的基督徒肢体?

作者: 絮语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10月13日 10:52 |
播放

朱姊妹因各种原因不知不觉患上了抑郁症。当教会的弟兄姊妹知道后,也有人同情并为她祷告,她也因此而得到一些安慰。但也有人指出,基督徒应该是靠主常常喜乐的,怎么这么容易就得抑郁症呢?是不是信心不够?这也导致朱姊妹又有了压力,现在整夜睡不好觉。

有人统计,教会一年之中大约有5%的信徒会患上抑郁症,且因为抑郁而寻短见的人,偶尔也有。他们会闷闷不乐,心情低落,失眠,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我有这样的一位神学院的校友,在教会事奉两年多后也被诊断出轻度抑郁症。很显然,这已经成为我们身边一个不得不重视的内容,甚至世界卫生组织都预计,在未来的时间内,抑郁症将会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心中有主的人,又应当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不同人对抑郁症的看法有所不同:

1、矫情,闹情绪

有人认为这是“矫情”的一种体现,与“无病呻吟”类似。在他们看来,身体也没有什么大问题,这里不疼那里不痛的。既然如此,何必说什么抑郁症呢?这就是平日太空闲了,没事找事落下的结果。

他们觉得只要“想开点”“多出去走走”就能解决问题,甚至会用“比你苦的人多了去了,你这点事算什么”来指责对方不够坚强。这种观点完全忽视了抑郁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的客观性,将患者的痛苦简单归结为性格缺陷或意志薄弱,不仅无法给予实际帮助,反而会加重患者的自我否定和孤独感,让他们在本就艰难的处境中更难开口求助。

2、没有信心

有人认为抑郁是没有信心的表现,他们觉得只要一个人内心足够坚定、对生活充满希望,就不会陷入抑郁的困境。在这种观点下,抑郁被看作是个体对自己缺乏信任、对未来感到迷茫的产物,仿佛只要能重新找回自信,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然而,这种看法同样忽略了抑郁症复杂的成因,它并非单纯的信心缺失,还可能与生理因素、环境压力、遗传特质等多种因素相关。将抑郁简单等同于没有信心,会让患者在承受疾病痛苦的同时,还要背负“对主信心不够”的额外压力,这对于他们的康复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也难以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无法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引导。

3、魔鬼的搅扰

有人认为抑郁症其实就是“鬼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被鬼附。他们主张要多祷告,还要“赶鬼”,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将抑郁症和鬼病混为一谈,对他们来说两者没有区分,就是一个问题。这种观点将复杂的心理疾病简单归因于超自然力量,忽视了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病理机制的研究成果,比如神经递质失衡、大脑结构变化等生理层面的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心理创伤等现实诱因。当患者接受这种错误引导时,可能会延误正规的医疗治疗,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导致病情加重。

同时,反复的“赶鬼”仪式若未能带来预期效果,还会让患者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认为是自己“祷告不够虔诚”或“属灵生命有缺陷”,进而产生更强的无力感和绝望感,严重阻碍他们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和药物治疗的脚步,也让周围人难以用理性、科学的态度去理解和支持他们,最终使患者在错误的认知中越陷越深。

那么,面对抑郁症,我们可以采取的治疗方式有哪些呢?

1、药物治疗

在教会中,主体治疗抑郁的有几种方法,对于要祷告这一点基本没有什么争议,但讨论的焦点往往在于是否要用药。有人认为只要祷告就可以,不需要用药;还有人认为,要祷告,但也要积极接受药物治疗。对于这一点,还是要接受专业心理医生的建议,制定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尤其不要私自减药、断药,因为私自减药、断药不一定会对我们的恢复产生良好效果。

2、心态治疗

要学会在心态上做出积极调整,首先要正视抑郁情绪的存在,它并非性格缺陷或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和疏导的心理状态。可以尝试通过记录情绪日记的方式,梳理内心的感受和困扰,将模糊的负面情绪转化为具体的文字,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心理变化。同时,培养一些能带来成就感的小习惯,比如每天完成一件小事、坚持一项简单的运动或培养一个兴趣爱好,这些微小的成功体验能逐步积累对生活的掌控感。

此外,学会与自己和解也很重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过分苛责过去的失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当下能做的努力上。在面对压力时,尝试用“我可以慢慢尝试”“这次没做好下次还有机会”等积极的自我对话替代消极的自我否定,逐步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积极的思维模式。

3、环境的改变

如果可以,我们可以适当地调整我们所在的环境,尤其是令我们感到压力倍增的环境。比如重新规划居住空间的布局,摆放一些绿植或自己喜欢的装饰,让环境更具生机与温馨感;也可以主动减少与那些总是传递负面情绪的人的接触频率,多花时间和能给予支持与鼓励的亲友相处。此外,定期去公园、郊外等自然环境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阳光与微风,这些都能帮助我们从压抑的氛围中抽离出来,让身心在舒适的环境中得到放松和恢复。

基督徒该如何对待身边的抑郁症患者?

1、要有包容心

对这些患有抑郁症的人一定要有包容的心。我接触过几位这样的人,他们的想法总是有些独特,在与他们交流时,常常会因为思维方式的差异而产生沟通上的阻碍,甚至会做出一些在常人看来难以理解的举动。但这并非他们本意,而是疾病让他们陷入了情绪的困境,无法像健康人一样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我们不能用常规的标准去评判他们的言行,更不能因为他们偶尔的“不合群”或“情绪化”而对其产生偏见或疏远。

要知道,他们内心深处比任何人都渴望被理解和接纳,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许就能成为支撑他们对抗病魔的力量。包容不是简单的容忍,而是设身处地地体谅他们的痛苦,用耐心和爱心去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表达和释放情绪,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非孤单一人在战斗,从而在包容的环境中逐渐找回面对生活的勇气。

2、要有同理心

对他们一定要尽量同理,只有尽量感同身受才能真正对他们有所帮助。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感受那些被情绪裹挟的时刻,理解他们并非故意要制造麻烦,而是疾病让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脆弱而敏感。当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失控时,别急着指责他们“小题大做”,而是想一想如果自己身处那样的困境,是否也会渴望有人能看穿愤怒或哭泣背后的无助。这种深入内心的理解,能打破彼此之间的隔阂,让他们愿意放下戒备,敞开心扉倾诉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也让我们能更精准地给予他们所需要的支持和安慰,而不是用自以为是的“好心”去做无用功。

3、要有爱心

只有爱能真正对他们产生帮助,如果我们能以主的爱去爱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陪伴并鼓励他们,久而久之,一定会发生改变。

这种爱不是一时兴起的怜悯,也不是带有条件的施舍,而是如同温暖的阳光般,不偏不倚地照耀在他们的生命里,让他们在冰冷的绝望中不仅感受到我们的帮助,更感受到基督的带领,继而重燃希望。

抬起头来就会发现——主就在我们的左右。他带领我们走日后的道路,当我们感到疲惫或迷茫时,不必独自承担所有重担,因为主会赐予我们力量和方向。他的爱如同坚固的磐石,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风雨时能够安稳站立,他的光照亮我们前行的每一步,使我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能不断获得心灵的滋养与成长,始终保持着那份温暖与坚定去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不管此时的我们是何等的状态,他都与我们同在。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Mel Elías via unsplash.com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