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人因为爱情而进入婚姻,也有无数人因为失去了爱情而选择了离婚。面对如今居高不下的离婚率,或许我们应该思考的不仅仅是婚姻本身,更应该思考自己对爱的认识。
什么才是你所认为的爱?
前段时间我和一个年轻人聊天的时候,问了他相同的问题。他说:“对方能带给我足够的情绪价值,这就是我想要的爱情。”
“情绪价值”,这是最近两年非常流行的词语。对方能给予自己正向的情绪反馈、并且还能带来很多浪漫、温馨,这就是如今很多年轻人追寻的爱情。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情绪,不被自己掌控却被他人左右,其实也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如果有人将“情绪价值”“感觉”“金钱”当作爱情的基础,那试问:“如果有一天金钱失去了、感觉不在了,那么是否意味着爱也不在了呢?”
当然,对于大多数的外邦人而言,答案是可能的。当感觉不在了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离婚,而不愿意再忍受婚姻中冰冷的氛围。
但是,圣书中是如何定义爱的呢?
保罗曾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从这段话中我们清楚地看见,爱里面需要有忍耐、不发怒、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人的恶.......客观而言,保罗在这里所说的每一点都是违背人性的事情。
试问:“有哪一个人不是自私的呢?”对于一个自私的人而言,要求他忍耐、不求自己的好处,这是何等艰难的事情呢?也正因如此,大多数人在面对婚姻矛盾的时候,会选择不让自己的肉体、情绪受苦,而选择离婚。
然而,我们必须要清楚,圣书所启示出来的爱,与社会中所传达的爱,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圣书中的爱是从耶稣而来,社会中传达的爱是从私欲而来。
书上说:“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在此”,耶稣将爱具体地表达了出来。
首先,爱是一种牺牲的行为,而不是专注于个人好处。上帝爱世人的具体表现,并不是世人为耶稣做了什么,满足了耶稣的心意。恰恰相反,耶稣来到自己的地方,却没有人接纳耶稣,最终还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
但是耶稣并没有因为人的顽梗、悖逆而减少对人的爱。祂依然走遍各城各乡、祂依然寻找拯救失丧者、祂依然情愿放弃自己的生命。祂之所以这么做,最核心的原因,乃是因为祂爱人不是因为人的行为,乃是因为恩典。也正因如此,每一个失丧者才有回转的机会。
另外,耶稣的爱,乃是爱到底的爱。这份爱并不会因为死亡而到达终点,相反耶稣会将这份爱存留到永恒,以此给人信心和盼望。
但是世界所传递的爱与耶稣所启示的爱有很大的不同。世界传递的爱,乃是凭借着自己的喜好、情绪的变化而随意改变,没有契约性、没有永恒性。正因如此,如今的婚姻破败不堪。
因此,每一位在婚姻中的弟兄姐妹,都应当用基督的爱去经营自己的婚姻。那就是,选择爱对方不是依据对方的行为,乃是因为基督自己。
非常诚实地讲,越在婚姻中越会发现对方生命中的不堪和丑陋。或许在外人面前配偶会文质彬彬,但是在家中可能会邋里邋遢。越是亲密的关系,越是能看到对方生命中的阴霾。然而,这不应该是彼此小看、轻忽、指责的原因,而是要在这样的光景中学习彼此承担、彼此建立、彼此完全。
人常常会因为对方的行为而选择靠近或远离,但是在真实相爱的关系中,却要清楚地知道,爱是一种选择。哪怕对方的生命中有一些瑕疵,但是依然要选择爱对方。当然,这不是一种盲目的爱,也不是一种放纵罪恶的爱,乃是要在真理中接纳对方的不完美,同时通过真理的原则去帮助对方走向完美。
另外,虽然今天离婚的事情早已见怪不怪,但是圣书中却清楚地表明“上帝所配合的,人不可以分开”。圣书中也清楚地谈到,上帝不喜悦人离婚。人需要建立婚姻的契约性,这契约乃是以生死为界限。无论贫穷还是富贵、疾病还是健康,都不能成为破坏婚姻的理由,当然更不用说“因为没有提供情绪价值而离婚了”。
每一段婚姻都不会一帆风顺,因为我们本身是一个有罪的人,又恰恰生活在有罪的时代。所以,婚姻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每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理当归回基督之爱中,以祂的爱去面对婚姻中的所有挑战,如此才能在婚姻中经过流泪谷,进入流奶与蜜之地。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