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9日
微信

偷窃父母的,就是与强盗同类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7月28日 09:39 |
播放

我常说我家姊妹:“为什么你对生死那么麻木呢?”因为站在我的角度看,对于死亡应该有悲伤、痛苦才是一种合理的现象。但是我家姊妹面对死亡却异常的冷静,她常说:“如果你每天都亲眼看见人在你面前去世,你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

她说的或许有道理,因为她在急诊工作,每天都在与死亡打交道。而我呢?就像于老师曾说:“作为牧者,其实就是在和人性打交道。”时至今日,我不敢说怎样的情况都见过,但至少什么样的情况我都能理解,因为是人,所以做出怎样的恶事都是正常的。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被儿子骗走房子,大爷从养老院跳楼”,说的是老人的儿子把老人送到养老院,然后把老人的存款都挪到了自己的名下。老人被送回养老院之后,想要去找儿子讨说法,失足之下从二楼掉下来去世了。

与之相对,还有一则新闻“被女儿骗走40万”,说的是老人有两个女儿,但是患有老年痴呆,两个女儿感觉照顾力不从心,所以就把老人送到了养老院。只是老人其中的一个女儿,在老人住进养老院之后,偷偷地带着老人去了银行,把老人卡中的40万,都转到了自己的名下。

这两则新闻其实都表达了同一件事情,就是儿女偷窃父母的财物。

箴言书中提醒说:“偷窃父母的,说:这不是罪。此人就是与强盗同类”年少时读到这句话我并不理解为什么要用“强盗”这样严厉的词语去形容“儿女”,但是如今好像略略地窥见了一点点。

因为年迈的父母,他们自己已经失去了赚取金钱的能力,外加身体不好,本身就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上。倘若这时候,儿女想要掠夺父母的财物,这岂不是与强盗没有什么区别吗?

如今“啃老”的现象日益加重,甚至在我身边就有好几个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在家“啃老”。甚至有些孩子“啃老”还啃得理直气壮,说“你生了我就要养我”。

其实父母养育儿女,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但是父母养育儿女乃是有时间节点的,并不是一味的养育,这也就是“成人”的意义。一个人成人了,证明他可以独立地面对生活、独立地处理事情、独立地面对挑战。

但是可悲之处在于,很多人年龄上达到了“成人”的标准,但是心理上却并没有“成人”,始终将父母的养育和供应当作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

父母的产业与孩子有什么关系吗?客观来说,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所有的产业都是父母赚取来的,儿女仅仅是一个享受者的角色,并没有付出任何的代价。由此可见,儿女没有资格左右父母的产业。父母有权利掌管自己的产业,给孩子是父母的恩典,不给孩子也并不亏欠子女什么。

然而,可悲之处在于,一些人却总想着把父母的财物变成自己的财物。

在我们这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老人有三个儿子,她到老大这里来,想让老大给她养老,当然老大和儿媳表面是非常欢迎的。但是有一天她儿媳说:“妈,你在我们这儿养老,我们是非常欢迎的。但是咱们这房子有点小,要不你出点钱,咱们换个大房子?”

结果就是老人不愿将自己的养老钱给老大和儿媳,儿媳也就没给老人好的脸色,然后老人不久就回到了自己农村的房子里了。

老话常说“一个妈能养三个孩子,三个孩子却不能养一个妈”,这话在这件事上变得更加的具体和真实。

其实,从圣书的角度看,不偷窃父母仅仅是人的底线,圣书更要求我们要去孝敬父母。这孝敬并不是为了求自己的好处、并不是为了金钱和利益,而是单单纯纯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单单纯纯地践行上帝对人的要求。

时至今日,人将利益、金钱看得太重,以至于亲子之间也失去了本应该有的感情。当得失衡量充满在“孝敬”这件事中的时候,那么自然就会失去真实的“孝敬”。

书上说:“偷窃父母的,说:这不是罪。此人就是与强盗同类

或许我们该做的就是存正直、良善的心,去供应年迈的父母,不去看父母的财物、不去思想父母的财物,如此才能手洁心清地奉养双亲。

 


立场声明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