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日网上有一条消息广为流传,这条消息说“为追星一名女孩把自己的第一次给了黄牛”,一度炒的沸沸扬扬。昨天陕西网警公开辟谣,这是谣言,而有关制谣者也受到相应的法律处分。
这里所说的“追星”,追的是当前大红大紫的TFBOYS;所说的“黄牛”指的是把前不久举行的TFBOYS出道十周年演唱会炒到天价的黄牛党。看来,TFBOYS演唱会事件的影响还是余温未退。
今年8月6日,备受关注的TFBOYS十周年演唱会在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如期举行。
TFBOYS是三位年轻明星的组合,组合全称是“The Fighting Boys”,又被网友戏称为“帝国三子”。这一组合诞生于2013年8月6日,后来在“限韩令”和社交媒体膨胀发展等外部作用之下,TFBOYS的名头迅速唱响了大江南北。
据报道,这场演唱会是近年来娱乐圈里少见的一场狂欢,吸引了数万名粉丝前来现场观看助威,同时也引发了公众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反应在社交平台上,正反两方面的声音也在激烈交锋中,甚至到现在还在发酵中。
有人赞扬这场演唱会是一次“音乐盛宴”,是一次“青春狂欢”,是一次“感恩回馈”,并认为充满了对年轻人的“励志”元素。
比如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如此写道:“TF boys从13岁开始出道,经历了十年的成长和变化,他们在音乐、影视、综艺、公益等多个领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魅力。他们也给了很多人希望、梦想和勇气。他们是一群有才华、有担当、有爱心的年轻人,他们值得被尊重和欣赏。”
但也有不少人提出了激烈的批评,认为这场演唱会“失去了理智”,充满了金钱味,是一次“浪费资源”,甚至是一次“群魔乱舞”,看不到什么“信仰和未来”。
二
不过,从商业运作和媒体传播角度来看,这场演唱会获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功。
从7月21日官方确定演唱会日期开始,一直到演唱会落幕,围绕黄牛抢票、天价票价、粉丝互撕等各个热门话题,一波又一波地冲上了微博热搜排行榜。 主办方大概要的就是这种传播造势效果吧。
另一方面,据“西安发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这场一个晚上三个来小时的演唱会,为西安直接带来了4.16亿元的旅游收入,被一些网友戏称为:“富贵险中求”。
而拿下演唱会独家线上直播权限的视频网站优酷,在那一晚上的利润至少也有6550万元,可谓赚得盆满钵满。
以至于8月6日晚上11点25分,演唱会刚刚落幕,网红评论家胡锡进就迫不及待地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仅20余字的短文: “天啊天啊天啊,消费的沉闷竟然在西安,以今晚的方式打破了。”
三
这场演唱会虽然取得了成功,有关机构也是借此吸金无数。但公众对此事的关注,远远超过了这场演唱会本身。
要说引起更大关注和争议的,莫过于TFBOYS粉丝群体的狂热表现,这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现代人“追星”的另一面。
在演唱会之后,有自媒体不无动情地描述了TFBOYS粉丝应援团的种种行动:
“为了参加这场演唱会,很多粉丝从全国各地赶来西安,有些甚至从国外飞来中国。为了买到演唱会门票,很多粉丝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在线上线下排队抢票,有些甚至借钱或卖东西筹钱。为了给TF boys送上祝福和礼物,很多粉丝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应援物品,如灯牌、海报、气球、花环、蛋糕等。为了给TF boys创造一个美好的舞台,很多粉丝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应援计划,如灯海、口号、歌词、视频等。他们用心地为TF boys准备了这些,他们用爱地为TF boys呐喊了这些。”
然而,这看似温馨的场景,丝毫不能掩盖这场演唱会台前幕后种种匪夷所思的乱象。
据说TFBOYS有着多达上千万的忠实粉丝,这么多人为了争抢3万张门票,以至于前排票被黄牛哄抬到几万元乃至几十万元,第一排的门票甚至被炒到了惊人的200万。有的人从中发现了巨大商机,就连体育场门口的树墩子都打起了主意。
在网上还有传闻说,有的粉丝不惜拿父亲的救命钱去抢票,甚至还有人卖了房子去看这场演唱会。
而且,在演唱会开始之前,为了抢到最佳“应援”位置,上演真人互殴,场面一度失控……
还有一些年轻女粉丝精心打扮化妆,甚至有人穿着婚纱前去参加TFBOYS演唱会,并且在现场疯狂地呼喊着要嫁给自己心中的“偶像”……
所以,可能有人受此“启发”,炮制出“为追星女孩把第一次给了黄牛”的假消息,博取眼球。
不管怎样,这些场景真的是可以用“癫狂”来形容!
四
如果你以为追星只是少男少女们的“专属特权”,那就大错特错了。
最近笔者看了媒体“上游新闻”采编的一篇报道,聚焦于中老年人“追星”现象,那种“癫狂”劲儿丝毫不亚于年轻人。
这篇报道的标题是《中老年追星堆出千万粉丝顶流网红》。报道提到,在如今短视频风靡天下的时代,一些短视频账号(最典型的就是“秀才”、“一笑倾城”)成了“顶流”,坐拥千万级粉丝。
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呢?记者经过多方调查了解,探究“秀才”“一笑倾城”走红背后更为深层的原因,发现原来是无数中老年粉丝“堆出来的”。
正如网络流传的一个段子所说的:“中老年人的帅哥是‘秀才’,中老年人的美女是‘一笑倾城’!”“老样子,‘秀才’那里蹲我妈,‘倾城’这里蹲我爸!”
其实,这类短视频账号并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不过重复摆弄的是“挑眉、微笑、对口型……”这么简单的几个动作,然而依然能俘获千万粉丝,直播一场无数打赏。
甚至更有某些粉丝在打赏之外,合拍视频、千里追爱、表白、写“小作文”等,这些骚操作令人大跌眼镜。 以至于有人担心,当“顶流们”直播间涌入中老年群体,这是否会成为养老金的“杀手”?
五
在笔者的印象中,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港台(以后还有韩流)明星大举进军大陆以来,虽然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但借着电视媒体和录音带,风靡大江南北,吸引了无数少男少女。于是乎,一个全新的群体——“追星族”——就此兴起。
到了网络时代,这种追星现象有增无减。
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莫过于2007年有一位来自甘肃兰州的刘德华女粉丝,叫杨丽娟,一时成为举国关注的公众人物。
这位杨丽娟从16岁开始就痴迷刘德华,此后不惜辍学,放弃正常工作生活,疯狂追星。在其父母劝阻无效后,她竟然要卖房卖肾以筹资赴港及赴京寻见刘德华。
最终,杨丽娟于2007年3月22日,克服重重难阻,成功飞赴香港参与刘德华歌友会,并和刘德华合影留念,实现了其生平夙愿。然而,其父最后由于杨丽娟的疯狂“追星”行为而在香港跳海身亡,留下了一层永远无法抹掉的悲情色彩……
六
从现代人(无论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的“追星”行为,我们分明可以看出具有某些宗教性的特征。
那些明星分明就是他们顶礼膜拜的“神”,具有某种超然的神圣性。或者说,在粉丝们的心目里,这些明星身上带有“神”一般的光环,被放置在神坛之上,令人仰视令人陶醉。
这明星又是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要去追逐的“偶像”,比如 TFBOYS十周年演唱会,众多粉丝疯抢门票,把门票炒到了惊人的天价。
真的,我想起了旧约先知耶利米说过的一句话:“人因偶像而癫狂”(耶利米书 50:38)。新译本的翻译更为传神:“人必因可怕的偶像迷失本性”。
耶利米看到了什么,以至于让他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耶利米所处的那个特殊时代,犹大地遍地偶像,“犹大啊,你神的数目与你城的数目相等;你为那可耻的巴力所筑烧香的坛也与耶路撒冷街道的数目相等。”(耶利米书 11:13)人们到处跪拜自己手所造的,这是多么疯狂?
确实,我们现今所处的社会,和耶利米那个时代大为不同,那些有形的偶像都在寺庙里,人们顶多逢年过节去拜一下,平时的生活和这些偶像几乎没有什么关涉。
但是现代人的问题在哪里?不是拜跪那些有形的偶像,而是在拜一些无形的偶像,比如那些被捧到神坛的明星。
而且,相对于有形的偶像,那些无形的偶像,杀伤力更大,迷惑性却可能更隐晦,不容易察觉。
所以,我们可以从TFBOYS十周年演唱会看到一种新型偶像膜拜的“范本”,以及这种偶像膜拜的特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伴随“追星族”又出现一个新词——“粉丝应援团”,其背后有一种很诡异的“饭圈文化”。“饭圈”这个网络词汇是明星粉丝圈子的简称。
过去人们追某个明星,最多就是买买专辑,看看演唱会,基本都是“散粉”,还没有“饭圈”的概念。但近年来,随着粉丝群体的扩大,偶像经济也随之不断发展,由此催生出一种“饭圈”,也就是由追星粉丝组成的利益圈层。
于是,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追星也出现了新的动态。粉丝们喜欢其偶像,仅是支持其作品是不够的,他们“还要肩负起打榜、控评、做数据等重任。偶像的曝光率不高,粉丝要打榜投票,为其营造流量数据;偶像的舆情评论不好,粉丝会下场互撕,或是购买水军刷屏……每一个地方,对粉丝来说,都是‘战场’,为了偶像有更好的发展,他们必须力争第一。”
但是,这个所谓的“饭圈”变成一种利益捆绑,一种利益输出,成为明星割粉丝韭菜的一种隐性手段,甚至也为个别劣迹明星性侵女粉丝提供了平台。吴亦凡的例子不正是如此吗?
七
加尔文曾说,人心是偶像的制造工厂。这句话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人们依然在为自己“造神”!这是人类逃不出的宿命?
在“追星”花样不断演变的今天,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些明星的粉丝们有多疯狂,更看到这种新型偶像对人心的捆绑和迷惑性也有多深。
所以,在现代文化的处境下,偶像是什么?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现代人膜拜的偶像不仅仅是庙宇里那些金银石雕刻的神像,更多的是那些具有魔力的无形的偶像。
提姆·凯勒牧师对现代人所拜的偶像有过非常精辟的阐述。凡是把某些东西(包括明星)当做自己生命的中心,并且不惜花费代价去追逐,以此获得某种终极性满足和快乐,那就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偶像了。
2500年前的那位先知说:“人因偶像而癫狂”。 今天那些疯狂追星的人们岂不也是如此?
甚愿那句“远避偶像”的圣言,依然扎在我们心里!
在这个充斥“追星”文化的时代里,也愿我们做父母的,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不受这种文化的侵袭,让孩子的心田栽种上永生的种子,到老也不偏离。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ha11ok via pixabay.com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