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诗篇》——当代合唱音乐规制的溯源

作者: 犹太文化探究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21年08月13日 14:16 |
播放

塔纳赫中的《诗篇》(希伯来语:ספר שופטים)可能是世界上最广为流传的古代诗歌集,更是今日专业合唱团规制的溯源。从数千年前的大卫王族到宫廷到今日耶路撒冷西墙边依旧被一代代犹太人传唱。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当年诗篇的曲调已经遗失,而经文中标注的音乐术语对于我们而言也有些晦涩难懂。所幸的是在近现代的学者和解经家们的努力之下,人们重新发现那些隐藏已久的信息。

在《诗篇》被撰写的时代(大卫王朝和被掳-回归时期),诗篇是宗教仪式上所用的圣诗,不论是歌者、乐师的编制还是演奏方式都有非常严谨的规定:“大卫和众首领分派亚萨、希幔并耶杜顿的子孙弹琴、鼓瑟、敲钹、唱歌……”(代上25)这项规定被延续了数百年,直到以色列人从被掳的巴比伦回归故土,重建第二圣殿的时期,“伶长”这一职务依然由亚萨的后裔世袭。在大多数古代文明体系中,即便是宫廷乐师也往往出身低微,但在古以色列只有出身尊贵的利未人才可以担任歌者和乐师。因为对古以色列人来说,这些歌者、乐师不仅要面对王公贵族,更要在献祭礼仪上承担献上赞美的神圣的职责,所以只有专职奉献且出身尊贵的利未人才能担此重任。

按照规定歌者共有280人,每班12人,再分为24班,轮流在安息日和各重要节期供职。而乐师的规制则更复杂,每班鼓瑟(竖琴)2至6人、吹笛2-12人、吹号至少2人、弹琴(里拉琴)至少9人、敲钹1人。歌者必须年满30岁(因为古以色列人认为只有成熟稳重的成年人才可以参与)且受过5年音乐与礼仪培训才能加入诗班,他们会在圣殿侍奉20年直到50岁时退休。这些歌者和乐师音乐素养极高,在当时近东地区极富盛名,甚至还有以色列人的外敌企图掠走这些歌者和乐师。

在诗篇的章节中我们很容易注意到文中的音乐术语,比如“交与伶长”、“金诗”、“女音”等等,这些对我们来说难以理解的音乐术语在当时都有特定的含义:“交与伶长”一词在希伯来语中本意是“管理”,代指诗班的指挥者,标注“交与伶长”的诗通常由伶长独自献唱;“金诗”一词的含义今天已无法考证,可能是当时固定的调子;“迦特乐器”泛指多种弦乐器,用来伴奏该诗篇;“女音”(阿拉莫)意为女性,但由于《塔纳赫》中没有明确提及女性在圣殿中献诗,因此有人认为“女音”意为以女性的音域歌唱;

因为圣殿多次被毁和犹太人离散世界各地,《诗篇》的古调和演奏方式都消失在历史之中。但是诗篇中那些优美又充满真挚情感的文字,经过无数代文士与拉比们的努力被传承到今天。诗篇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犹太人,时至今日他们依然会以诵唱的方式来读诗篇与其他《圣文集》中的内容。另一方面将音乐与敬虔联系起来的犹太人在后来的历史中渐渐发展成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不论身处怎样的处境,都不会丢却以唱歌赞美所表达的信念,并融入犹太人独特的乐观精神之中。而对于非犹太人而言,《诗篇》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古老的犹太音乐礼拜形式深刻地影响了中世纪圣咏的发展,后者正是西方古典音乐的源头。除了这些深远的历史意义之外,诗篇也可以和个人产生连结,毕竟当一个人想要诚心感恩的时候,有什么文字会比诗篇更真诚而充满力量呢?


本文原载于“犹太文化探究”微信号,本平台蒙允转载,不拥有版权。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