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基督徒应该以什么方式呈现自己的信仰?——对电影《血战钢锯岭》之两极争辩的再反思

作者: 刘盐约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1月18日 09:29 |
播放

上个月(2016年12月)由沉寂多年的著名导演梅尔•吉尔森导演的战争大片《血战钢锯岭》上映,吸引了无数眼球。这部影片根据美国二战一位军医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以太平洋战役中的冲绳岛之战为背景,再现了七十多年前那段残酷血腥的战斗场面。影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令看惯了横店版抗日神剧的中国观众耳目为之一新,连官方的解放军报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2017元旦期间,乘着这部大片还未下线之际,我也走进了影院,从头到尾完整地观赏了这部美国大片《血战钢锯岭》。这部影片很饱满地塑造了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的人生形象,透过他的成长一步步展开剧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挣扎以及信念和规则之间的冲突和抉择。道斯出身于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他从小的经历使他对“不可杀人”的诫命有着深深的敬畏,甚至到了固执的地步,这在他参军入伍后表现得更加强烈。因他持守自己的信念,拒绝佩戴武器,不仅遭到长官和战友的羞辱,被骂为懦夫白痴等,还被送上了军事审判法庭。但最终美军给这样一个军中另类一个特殊关照,留下一个位置。道斯可以继续保持他的信念,而留在军中担当军医的职责。

然而当到了战火纷飞血肉横飞的战场,道斯的所作所为表现出一个优秀军人的勇敢和坚韧。当他所在的连队第一波进攻被日军打退,部队被迫撤退,但战场上留下了很多来不及撤退的伤员,成为日本鬼子屠刀下待宰的羔羊。此时此刻道斯并没有随部队撤走,而是以莫大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一个一个地救出自己的战友。道斯的举动赢得了部队官兵的尊重,他不再是他们眼中的那个懦夫,而是全军的勇士和士气的象征。不久,当上级要求发起第二次攻击,道斯所在的部队却错过了指定进攻时间,因为他们要等到道斯祷告完毕,然后全军以饱满的斗志整队出发,投入战斗,一举攻下了钢锯岭,迫使守军最高指挥官牛岛满剖腹自杀,赢得了整个冲绳岛战役的伟大胜利。

这部影片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平凡的基督徒二战人物形象,他纵然有些执拗,思维方式也不同于常人(和他童年时代的经历有关),但他的勇气和战场上的表现不亚于那些冲锋陷阵的战士们。现实中的道斯最后获得美军最高荣誉勋章,是二战期间唯一一位没有任何杀敌记录却获此荣誉的军人。可令人尴尬的是,这位主人公道斯出身在一个被正统教会视为异端或极端的教派——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因此,这部影片上映没多久,就在中国的基督徒群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形成完全对立的两极评论。

《血战钢锯岭》激起的这场大辩论,很多基督徒卷入其中,成为2016这一年最具影响的公共事件之一,对于基督徒间辩论的激烈程度连教外人士都觉得诧异不已。

在中国基督徒就一部影片发生的这场大辩论中,笔者发现可以划分为两大对立的阵营,一方是非常强调标准正统神学教义的改革宗信徒,他们高举起正统神学教义的旗帜,评论态势颇为咄咄逼人。他们对道斯基本上是全盘否定,并称道斯的行为是“道德主义”所以成为“福音的死敌”,道斯表现出的爱心是“人本主义的爱”所以就不值一提。而另一方基督徒则对道斯的信仰和表现给出很高的欣赏和肯定,纵然道斯所在的教派及其教义不尽然合乎正统神学教义。比如我身边有一位姐妹在她的朋友圈推荐这部电影时留言如下:“在战争中坚持不开枪、只救人不杀人的真实故事,一部关于信念、饶恕的电影。内心有触动,推荐!”这一方的基督徒似乎很难归类属于何宗何派,但至少不是改革宗的,从广义的角度看可以归为福音派(在中国目前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福音派教会还是少而又少的)。

处于对立两极的两方基督徒也许在现实生活中“交集”甚少,但藉着便捷的网络平台,并且因同一部影片,两方“碰撞”到了一起,几乎产生了星体相撞的强烈效果。众所周知,中国的教会以传统基要派路线为主,那就是在神学教义上时代论色彩浓厚,在教会实践中内在生命奥秘派色彩浓厚,在信仰生活上圣俗二元论色彩浓厚。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改革宗神学思潮就透过赵天恩牧师的多方努力和唐崇荣牧师的讲道光碟进入了中国大陆,并且快速传播,这也给中国传统教会吹来了改革宗之风。改革宗的进入,确实给中国传统教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提供了一种关于神学和生活的新范式,吸引了很多较为年轻的基督徒的跟随。不过,毋庸讳言,改革宗的传播也带来了一定的震荡,产生了诸多争议。从对改革宗传播实践的观察来看,接受改革宗的一些传道人和信徒的思维定式、话语方式也相应发生了某些变化。

虽然《血战钢锯岭》已经下线,辩论的硝烟也渐渐散去。不过,我想我们应该对上个月发生的这件事情有个回顾总结和反思,这件事以后可能会进入未来的教会历史学家的眼光呢。难道双方基督徒除了剑拔弩张之外,就没有任何可以达成共识增进彼此反思的地方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对改革宗信徒尤为突出,除了一向自视良好以纯正福音的卫道士自居之外,能不能从中看到自己的一些盲区,从其他弟兄姐妹身上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笔者以前也是一位改革宗神学的爱好者和学习者,不过大家看我的这篇文章行文里已然流露出对改革宗信徒这种强势态度的批评。

大辩论的内容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问题,何为一个“标准”的基督徒?再往具体说一下,就是一个基督徒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自己的信仰?当然,改革宗信徒可能会立马说,教义决定生活,一个“标准”的基督徒必须是一个合乎“标准”教义(言外之意当然是指改革宗的神学教义,君不见有些改革宗传道人和信徒宣称“改革宗是唯一正确的信仰”?)的基督徒。离开了“标准”的教义,表现再“好”的基督徒都是“稗子”是“冒牌货”。于是乎,他们就很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去定罪道斯审判道斯。

我想,在这里改革宗的一些基督徒们是不是已经落入到自己所挖的陷阱里还不自知呢?教义诚然很重要,但教义毕竟是用人的语言和逻辑从圣经里归纳出来的,这样出来的教义能包罗万有吗?教义有没有难以覆盖的盲区?首先我们要诚实地承认,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多彩多姿的世界,有些领域并非是那样黑白二分的。用一成不变的固定的教义体系去“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去“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去问他的处境不理他的心声,有没有削足适履的嫌疑呢?就拿影片里的道斯来说,他所在的教派是有些教义不合格的,但是不是就因此绝对地推论连他这个人都不合格?耶稣说凭果子认人,连教外之人都对道斯赞不绝口,欣赏他的勇气,而改革宗人士怎么就能轻易判定道斯的行为是“道德主义”是“人本主义”?就算道斯是无神论者是异教徒,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同样值得我们敬重!

笔者并不忽略教义的重要性,但如果把对教义的强调变成一种“神学正确”的宗教意识形态,那就很容易把教义当做论断的工具,甚至在某个历史时期成为杀人流血的工具(翻翻过去的教会历史吧!)。当改革宗的信徒们对道斯举起批判的大棒,是不是正是这种“神学正确”意识形态逻辑的必然结果?你们有没有意识到有意无意地把神学教义偶像化而不顾世界的丰富多彩呢?难怪有位四川的基督徒说道要像防川一样防“神学正确”。

再者,当改革宗信徒有人要百般挑刺时,要不要重新仔细看看在道斯身上到底有没有体现出耶稣的形象呢?哪怕发现一两个细节都可以。他救人不杀人的信念,他的救援对象甚至也有敌对的日军伤员,和耶稣的教训有相违背吗?影片里有一个细节让我感动良久,道斯在军营里遭受四面围攻时,他和一位战友交谈中谈及他年少时的经历。道斯的父亲是一个常常酗酒动辄对妻子进行家庭暴力的一战老兵。有一次道斯奋起反抗对母亲施暴的父亲,夺过父亲的枪并把枪口指向了父亲。虽然他没有开枪,但他泪流满面地对战友说:“我已经在心里杀死了他(父亲)”(我认为这是道斯对耶稣对“不可杀人”/“不可奸淫”诫命全新诠释的觉醒,参马太福音5:21-28)。显然道斯对残暴的父亲选择了饶恕。还有,道斯在硝烟弥漫几近绝望的战场上(当时主力部队已经败退而去),他拼劲了全力,一个接一个地救援伤员,在这期间他流着泪反复向主祷告:“主啊,让我再多救一个吧!”这些表现不正是对基督登山宝训的践行吗?从这几件事上我看到道斯的心里是有基督生命的,他以自己的方式在那样的处境中呈现了自己的信仰,因此值得我们尊重。

还有,拥有“标准”的教义就一定能导出良善的生活吗?这也是改革宗信徒要反思的地方。他们向来以这“纯全”的教义引以为傲并自视甚高,但这里隐藏的试探和偶像也是真实而严重的。十八世纪欧洲一些地方曾流行这样一句话“宁为活异端,不为死正统”,说的是当时正统基督徒和教会的可怜光景。纵然他们拥有最完美最卓越的正统神学体系,但都是死气沉沉的知识,于基督徒的心灵和生活毫无触动,结果是形式主义和假冒为善大行其道。相反,那些被正统神学家们定为“异端”的教派的信徒却能活出圣洁彼此相爱并且关爱邻舍。这是多么的讽刺啊!主后三世纪,著名的教父特土良(又译为德尔图良)就是因为对所谓正统教会的道德水准低下愤而投向了被正统教会视为异端的孟他努派的。对于此问题,正统教会需要做的,不是加倍的反思吗?把对准“异端”的刀锋先指向自己吧,这样才能使自己去除毒瘤重获健康! 

另外,对道斯的某些看起来很执拗的理念和做法不去考虑他的处境就加以斥责也是不公正的,这种做法正是约伯三个神学家朋友的风格,太过于程式化简单化。对此我也要为道斯辩护几句。道斯他的理念与他特定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有关,他并没有要求别人也和他一样,没有把他的信念奉为至高戒律而去“框”别人。虽然他对第六条诫命(“不可杀人”)的理解诚然有不恰当之处,但这一点瑕疵丝毫都不影响他的伟大和诚实。相反,道斯在战场上的奋不顾身和勇敢救援,挽救了几十个生命,给观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为此,我们就不能多一些欣赏,并给他的良心留下足够的空间?

是的,还是从“神学正确”的高处和优越感中走下来吧,结合对教会历史的反思,回到耶稣和他的教训,正视这个多面的世界和有血有肉的人性,在此处境里想想我们该如何呈现我们的信仰吧。从这个意义上看,道斯是我们的榜样!我想,这就是《血战钢锯岭》这部影片带给我们更深一层的启发吧。

刘盐约写于2017年1月15日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