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社会工作节奏很快,每天的早餐和午餐都是在匆忙中解决的,特别是那些有孩子的家庭,父母每天的上班日被比喻成“打仗”。因此,早餐和午餐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为这一天的工作补充能量,就谈不上快乐了。只有到了晚上,可能还有时间,与家人坐在一起,一起享受食物的美味, 交流这一天的经历。
我们传统观念中,为身体补充能量的行为被称为吃饭,因此吃饱是最终目的,别的都是奢侈。随着生活状况的改变,人们也开始改变吃饭的理念,由吃饱转向吃好,然而如果说吃饱仅仅是食物的量,那么吃好就一定有感情的附加值了。因此这不仅包括食物的味道,也包含着吃饭带来情绪价值,一个人孤独用餐不能产生这些。
今天的社会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空间,但是在用餐上,可能没有多少人愿意一个人吃饭。当然除非是争分夺秒的工作餐。因此,一个人吃饭往往与孤寡老人或者留守人员联系起来。一个人吃饭被视作一种孤独,一种伤感,一种没有人陪伴的凄凉。我有时候一个人在家里吃饭,速度会很快,有时候一个人在餐馆吃饭,速度也很快,当然也不丰富,往往一个菜一碗饭。一个人何必这么丰盛,将就一下就好了。
我喜欢与家人一起用餐,喜欢和自己要好的朋友一起用餐。餐桌上的交流让用餐不仅是一种吃饭,还是一个快乐的经历。彼此之间交流各自的有趣经历,吐槽一下工作上的不快,建议食物的做法,与人一起用餐,我们补充的不仅是身体的所需,也让精神和生命得着能量。
在福音书中,我们几乎没有看到耶稣独自用餐。他自从出来传道,担负起上帝所交付的责任之后,就一直和门徒在一起,用餐更是如此。因此,耶稣是一个深谙交往之道的人,也深谙用餐中的情绪附加价值。他用行动告诉我们的是,用餐不仅补充人的身体能量,也可以补充精神能量。
耶稣又出到海边去,众人都就了他来,他便教训他们。耶稣经过的时候,看见亚勒腓的儿子利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耶稣在利未家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与耶稣并门徒一同坐席;因为这样的人多,他们也跟随耶稣。耶稣路过税关的时候,看到一个叫利未的税吏正坐在税关上收税。这里的利未是犹太人,他收税不是为自己的国家收税,而是为罗马人收税。因此在犹太人眼里,他就是民族的背叛者,是民族的剥削者。因此他们形象是负面的,当然在犹太人那里,他们是要下地狱的罪人。但是耶稣并未将利未拒之门外,而是叫上他一起去吃饭。而且还是在利未家与众人同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利未和那些同他一样的人,此时是怎样的心情。他们被同胞唾弃,被自己的民族隔离,被视为罪人。但是现在有个拉比一般的夫子,带着众人到他家里公开吃饭,这对利未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到了晚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都来了。他们坐席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与我同吃的人要卖我了。”耶稣同门徒吃饭,并不是只吃饭,也会谈事情,当然不会只谈好事,也谈坏事。不论什么事情,耶稣对待门徒都是毫无隐瞒,真情吐露。
天已经晚了,门徒进前来,说:“这是野地,天已经晚了,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四面乡村里去,自己买什么吃。”耶稣回答说:“你们给他们吃吧。”门徒说:“我们可以去买二十两银子的饼给他们吃吗?”耶稣说:“你们有多少饼,可以去看看。”他们知道了,就说:“五个饼,两条鱼。”耶稣吩咐他们,叫众人一帮一帮地坐在青草地上。……耶稣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摆在众人面前,也把那两条鱼分给众人。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天气晚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凉之地,按照门徒的想法,这些人应该回家自己吃饭去,因为没有更多的食物给他们吃。但是耶稣却用自己的能力,用五饼二鱼与这五千人共同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他让大家都吃饱了。他们跟着耶稣是因为耶稣能提供灵里的粮食,让他们得着生命的饱足,但是真正的饱足不仅仅是生命的,还包括身体的。
有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和他吃饭;耶稣就到法利赛人家里去坐席。我们知道耶稣是批评法利赛人的。但是当有个法利赛人邀请他吃饭,他就欣然同往,去他坐席。耶稣从未将任何一个想接近他的人拒之门外,耶稣会同他一同坐席。
一同用餐,不仅说明耶稣对待人并无偏见,也说明耶稣乐于与大家一同在餐桌上交流。在耶稣的餐桌上大家都是平等的,不论你是法利赛人还是税吏,不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都能在平等和融洽的氛围中交流分享。
在今天的社会,不用说和朋友用餐了,就是同一个教会的信徒也很少有机会一同用餐,他们往往是聚会的时候见一次,崇拜结束就分开了,不用说一起用餐,就是一起交流都不多。今天的社会不仅是那些年轻人孤独,就是基督徒也孤独了。
时代变迁,我想变迁的应该是食物更丰富,而不是吃饭的人数越来越少。对于基督徒来说,更应该效法耶稣,与家人一同用餐,与教会的信徒一同用餐,在充满喜乐的饭桌上,满足我们的生命所需!用餐桌上快乐地交流和融洽的氛围,为食物增加情绪和精神的价值!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