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约之眼”机构生命改变教育主任、《治愈的教会:教会应对色情问题的误区与指南》(The Healing Church: What Churches Get Wrong About Pornography and How to Fix It)的作者山姆·布莱克(Sam Black)强调,想要诚实地应对色情这一隐患危机的教会,不仅需要提供即时支持,更要培育以恩典与门徒训练为标志的长期治愈社群(共同体)。
在接受《国际基督教日报》三部分系列访谈中,布莱克强调,从色情中康复不仅仅是个人意志力或一次性责任共担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教会实现文化转型的过程。
“色情不仅仅影响个人,”布莱克指出,“它影响婚姻、家庭、领导力,最终损害整个教会的属灵健康。当人们不再感到孤立和羞耻,并发现恩典大过他们的过犯时,医治就发生了。”
从项目事工到建立医治文化的超越
虽然许多教会建立了小组或提供辅助资源,但布莱克警告单靠项目远远不够。他指出关键在于教会要有意识地创建医治的文化——在这里诚实是被欢迎的,并持续进行门徒训练。
“项目可能很有帮助,”他解释道,“但真正能够维持改变的是教会明白,医治并非只是打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门徒训练。如果教会只是采取权宜之计,提供快速解决方案,人们的问题会复发,领袖们会精疲力竭,人们的羞耻感也会加深。但如果教会营造一种在恩典中同行的文化,生命就会被改变。”
布莱克强调这种文化根植于福音本身:“好消息是我们得救并非因我们生活在一起,”他说。“我们得救是因基督在我们的破碎中与我们相遇。当教会活出这个信息,就不再隐藏色情等问题,而是以真理和盼望来应对它们。”
恩典与问责的平衡
教会面临的张力之一是如何平衡问责(责任共担)与恩典。布莱克承认问责至关重要,但他坚持认为,问责必须始终以上帝之爱的确信为框架。
“缺乏恩典的问责会变成律法主义,使人重新隐藏问题;而无问责的恩典则成为廉价的恩典,无法带来真实的改变。但他坚持认为,问责必须始终以上帝的爱的确信为框架。”
对牧者领袖而言,这需要示范展现脆弱的一面,并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人们无惧定罪而坦白承认自己的色瘾。布莱克敦促领袖们自己打破沉默。
“当一位牧师在讲台上说,‘我知道色情是我们社区的一个问题,我们在这里与你们同行’时,这向人们发出信号,表明他们并非孤军奋战,”他说。“正是以身作则的领导力改变了氛围。”
家庭与下一代的使命
布莱克强调,对话不应仅限于成年人。随着儿童越来越多地通过智能手机接触色情内容,下一代的处境更严峻。
“大多数父母发现孩子们接触色情内容的年龄之早,都感到震惊,”他说,“首次接触平均年龄约11岁,有时甚至更早。若教会沉默,文化就会在性方面影响我们的孩子,而这些信息是有毒的。”
他认为教会必须主动装备父母,从圣经角度与子女谈论性。这既包括保护性措施——例如问责软件和关于互联网使用的公开对话,也包括对上帝对性的设计的美好愿景。
“我们不能只是说‘别看色情内容’,”布莱克解释说,“更要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上帝对亲密关系、婚姻中的盟约之爱,以及彼此的尊重作为上帝形象承载者的美好设计。当年轻人看见这个愿景,就会明白色情为何是赝品。”
教导年幼的孩子在看到有害内容时如何应对
布莱克特别关注了父母如何帮助年幼的孩子做好可能在网上接触不当内容的应对。他说目的不是灌输恐惧,而是培养他们的能表达拒绝并有自信,使他们能够明智地应对。
“父母常等得过久,以为要等到孩子青春期再谈论色情,”他说。“但事实是,孩子们接触色情内容的时间要早得多。如果我们等着,他们首先会从同伴或网络接触到色情信息。”
相反,布莱克建议从幼儿时期开始进行简单、适合其年龄的对话。他建议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识别和应对框架,帮助他们识别有害事物,并制定应对指南。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工具之一就是一份清晰的指南,”他说。“告诉他们,‘如果你看到有人没穿衣服或做感觉不对的事情的图片视频,要马上告诉我。你不会惹麻烦,不会被羞辱,我会因你告诉我而感到自豪。’”
通过建立信任与安全的对话框架,父母让孩子放心,他们不会因为通常是意外的接触而受罚。“孩子若提前知悉父母是可倾诉的安全对象,就更可能坦白而非隐藏。”
布莱克常用“三步计划”教导年少的孩子们:1.立即转身离开有害内容;2.立刻告知父母或值得信赖的成人;3.一起讨论,让孩子理解他们所看到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这些内容有害。
“这种方法既能给予孩子们自主权,又能给他们安心感,”他说。“他们知道自己可以迅速采取行动,而且知道自己不会独自承担重担。”
建立开放式的沟通
布莱克强调,当孩子坦诚相告时,父母的回应至关重要。愤怒或恐惧的反应可能无意中迫使孩子回归隐瞒。
“如果一个孩子来找你说,‘我在iPad上看到不好的东西’,你的第一反应是抓起设备训斥他们,他们下次就会犹豫,”他解释说。“但若先说‘谢谢你告诉我,我为你感到自豪’,你就强化了诚实是安全的。”
他建议,父母可以使用适合孩子年龄的语言,温和地解释为什么这些内容有害,并指出上帝对爱、尊重和亲密关系的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对话将为更深入地门徒训练以及性教育奠定基础。
“孩子需要从小就知道,上帝创造他们的身体是美好的,性在祂的设计中是美好的,而色情是扭曲真理的赝品,”布莱克说。“当他们明白这一点时,他们不仅仅是在回避坏事,更是在接受更好的事物。”
教会在装备父母方面的作用
布莱克呼吁教会将这些对话纳入家庭门徒训练中。他建议开展工作坊、父母课堂,并融入儿童和青少年事工。
“教会在装备父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许多父母想帮助他们的孩子但不知如何做。如果能够与他们并肩作战,提供资源、教导和鼓励,家庭就能从被动转为主动应对。”
他指出一些教会成功创建“安全的眼目、安全的心灵”(Safe eyes, safe hearts)项目,将圣书教导与实用工具相结合,同时教导孩子和父母如何应对有害媒体。“当父母和孩子共同听到相同的信息时,信任就会增强,并为持续的对话打开大门。”
然而,布莱克警告说,教会的沉默会让孩子们变得脆弱。“若教会不发声,孩子们会从色情内容和同龄人那里了解性。我们不能保持沉默,我们必须带头讲述一个更美好的故事。”
对婚姻的影响
婚姻也承受着色情内容破坏性的冲击。布莱克表示,当配偶发现伴侣挣扎时,常感到被背叛、羞耻或无能为力。医治需要一种牧养的方式,同时关怀挣扎者与其配偶。
“妻子发现丈夫接触色情内容,可能会经历类似背叛或不忠的创伤,”布莱克说。“教会必须做好准备,同时牧养双方,提供重建信任的辅导、祷告和支持。”
但他指出即使伤痕累累的婚姻也有机会被恢复:“我见过一些曾以为婚姻走到尽头的夫妻,因共同面对问题并重新发现了上帝的恩典,找到了新的亲密关系与喜乐。”
培训领袖与志愿者
为了能持续性的医治,布莱克表示,教会需要投资培训能够长期陪伴个人的领袖和志愿者。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帮助者可能会无意中对别人造成伤害。
“仅有好意是不够的,”他解释说。“人们需要培训来理解创伤、成瘾循环及如何以真理与怜悯心去回应。否则,我们可能会让人的羞耻感加深或给人肤浅的建议。”
他鼓励教会与一些能提供资源、培训和问责工具的事工机构合作。“我们并非孤军作战,我们有在这个领域工作多年的人脉网络,教会可以通过借鉴他们的专业知识受益匪浅。”
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型
布莱克愿景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是从危机应对转向主动塑造更健康的教会文化。他指出,教会常等到丑闻爆发(无论是领袖卷入色情中还是婚姻破裂)才着手解决问题。
“到那时,损害已经造成了。”他说。“更好的做法是在危机来临之前,就让关于性、恩典和门徒训练的对话常态化。当人们将教会视为一个可以倾诉挣扎的安全场所时,医治就能早日开始。”
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也有助与教会维护领导的诚信。“我们不能等到牧师因隐藏的罪被剥夺资格,”他说。“主动关怀领袖并创建问责系统的教会,就是在保护福音本身的见证。”
未来愿景
展望未来,布莱克谨慎乐观地认为,越来越多的教会正在意识到色情泛滥的严重性。他指出,人们对资源、研讨会和培训的兴趣日益浓厚,这是进步的标志。
“令我感到鼓舞的是,我听到不同教派的牧者说,‘我们不能再沉默了’,”他说。“他们意识到,色情比教会更影响人,他们希望能扭转这种趋势。”
他展望的未来是,教会不再以审判而闻名,而是以医治而闻名。“想象一下,若人们想要摆脱色情,首先想到的就是教会,”布莱克说。“想象一下,如果人们说,‘我知道我会在那里找到帮助和希望’,那将是向着这个世界的多么有力量的见证。”
以福音为核心
布莱克信息的核心在于坚信只有福音能带来持久的自由。各种项目、问责(责任共担)和辅导都至关重要,但它们都根植于耶稣基督的恩典。
“色情承诺亲密,却带来孤立。福音承诺宽恕,并带来真正的社群(共同体),”他说。“当教会指引人们归向基督时,他们不仅从色情中获得自由,还会在祂里面找到更深的喜乐。”
他敦促教会不要低估其中涉及的属灵争战。“这不仅关乎脑科学或行为矫正,”他说。“这关乎属灵争战、身份认同和信仰。我们蒙召将人们引向那位使万物更新的基督。”
结语
访谈即将结束时,布莱克回归核心主题:教会需要成为医治的场所,而不是让人想要躲藏的场所。
“医治的教会并不完美,”他说。“而是一个承认需要恩典、在门徒训练中同行、彼此指向耶稣的群体。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曾经感到被色情所困的人们将获得自由,家庭将得以重建,教会也将闪耀成为希望的灯塔。”
对于不知从何入手的教会,布莱克建议从诚实对话和循序渐进的步骤起步。“不要等待完美的方案或完美的时机,”他说。“从说‘这里是倾诉你挣扎的安全之地。’这句简单的话,加上行动的支持,就能打开转变的大门。”
在他的著作和事工中,布莱克不断呼吁教会以勇气、怜悯心和信心来应对挑战。他说目标不仅是对抗色情,更是活出福音的医治大能。
“当教会活出这个呼召时,他们不仅能将人们从色情中释放出来,还能向这个受伤的世界彰显基督的爱。”
文章翻译自:《国际基督教日报》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Jack Sharp via unsplash.com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