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
微信

丈夫出轨,姐妹必须要持守婚姻吗?

作者: 寄居客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9月18日 10:28 |
播放

一位姊妹经历了这样的难处。

她原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育有一儿一女。后来丈夫出去打工,结果出轨了,还和对方有了孩子。姊妹本想着离婚,对生活也失去了希望,甚至闹过自杀;后来被邻居救下,教会的几位弟兄姊妹将福音传给她,她接受了信仰,也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她对丈夫选择原谅,可丈夫竟然不愿意,还要和她闹离婚。婆婆不仅不支持自己的儿媳,还偷偷地到儿子那里,给那个破坏她家庭的女人带了一段时间的孩子。后来孩子大了,他们就把婆婆赶回来,不愿意赡养她。无奈,婆婆只能回来,姊妹还是选择原谅,就让婆婆和她同住在一个农村的小院子(不住在一个房间)中。但婆婆竟然不愿意和姊妹在一起吃饭,只顾着自己,也不帮媳妇照看孩子,还劝姊妹和他儿子离婚。为此,姊妹真是伤透了心,也动了离婚的念头。

可教会有弟兄姊妹劝这位姊妹不要离婚,告诉她要包容和饶恕,还说离婚是上帝不喜悦的,不在祂的心意之中。姊妹又犹豫了,她很疑惑:丈夫都如此了,不仅再婚还有了孩子,也一点悔改的迹象都没有,多次提出离婚,自己的婆婆还如此对待自己,这样还不能离婚吗?

关于基督徒能否离婚的问题,一直是教会多次讨论的话题之一。其实,圣书并不主张和鼓励人离婚,但也没有绝对禁止离婚,尤其是在遇到犯奸淫这样的特殊情况时。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若真是特殊情况,也可以离婚

圣书中对“犯奸淫”的这类情况,其实是允许离婚的。若是对方犯了奸淫,但愿意真心悔改,那还是主张尽量饶恕和包容;若是对方犯了奸淫,却没有丝毫悔改之心,那也可以离婚。而这位姊妹的丈夫,不仅有了新欢,还有了孩子,这不仅违背了信仰,也触犯了法律,且他不知道悔改,一意孤行。这是典型的婚内出轨,他们的婚姻也早已是名存实亡了,因为自从有了这个女人以后,除了有什么特殊的事情,他从来都不回家。

既然如此,又为什么不能离婚呢?姊妹苦苦等待的结果不是丈夫的回心转意,而是丈夫和婆婆的变本加厉。姊妹一人照顾着两个孩子,好在孩子都大了,平日在学校的时间(大的住校,小的早上送过去,中午在学校吃,晚上回来),自己也可以顺带着上个班有点收入。丈夫对孩子的抚养费也是一分没有,钱都用来养他的另一个家庭了;不仅如此,他还在外和别人乱说,诬陷姊妹的两个孩子不是他的,目的就是要为自己的犯错找理由,以此获得主动权。

这样的婚姻其实早就失去了意义,对方不仅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甚至连父亲的责任都不愿意尽。那些劝姊妹不要离婚,要用爱来感化和包容的,或许是出于好心,但也实在是过于理论。

免得落了他人口舌

也正因为姊妹的多次包容,使得一些邻居和朋友都不理解:“为什么她能如此包容和容忍?难道她的两个孩子真的是她和别人的……”

姊妹这样的包容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不仅丈夫不尊重她,婆婆也不尊重她,孩子也没有得到好的照顾,现在其他人还开始怀疑。毕竟在一般人的眼里,若是姊妹真的没有问题,丈夫又是出轨、有孩子,又是要离婚的,早就应该同意了。不仅如此,甚至还有人说:“信耶稣的不得了,竟然两女侍一夫。”

基督徒行事要灵活,不能教条主义,若是真落了他人的口舌,反而会让信仰的见证受损。婚姻的根基本应是爱与责任,当一方彻底背离承诺,持续给另一方带来伤害,甚至让家庭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与误解时,坚守形式上的完整婚姻并非真正的虔诚。此时选择放手,既是对自身尊严的维护,也是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健康的成长环境,避免他们在扭曲的关系中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毕竟,真正的信仰教导我们要爱人如己,而爱自己同样包括拒绝无底线的伤害,寻求合情合理的解决之道,让生活回归应有的秩序与安宁。

免得给孩子造成不正确的引导

丈夫为了掩盖自己的过错而四处散布谎言,说孩子不是他的,这也使得孩子的名誉被损毁,对他们的成长未必是好事。这样的“包容”早已不是美事,而是对自己和孩子的残忍。真正地为孩子好,不是死守着一个空壳婚姻让他们在猜忌和冷漠中成长,而是要带着他们脱离这样充满伤害的环境。

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指指点点的环境里,他们会逐渐内化那些负面评价,认为自己是不被接纳的,甚至会怀疑家庭关系的真实性。长期处于这样的氛围中,孩子可能会变得敏感自卑,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甚至在未来的亲密关系中重复错误的模式。

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为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让他们在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中学会信任与被信任,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温暖。当婚姻早已失去温度,只剩下互相指责和伤害时,及时止损才是对孩子最深沉的保护。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健康的关系需要真诚与担当,而非无休止的内耗与牺牲。

对于姊妹来说,她的丈夫早已经在不圣洁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不知悔改,也不愿意悔改。面对这样的出轨(就是犯奸淫),若是真有感动,想要挽回这个家庭,也不是不可以包容和等待。但若等待和包容换来的伤害更大,甚至还使人对信耶稣的人产生误会,对孩子也造成恶劣的影响,那还是应该当机立断,免得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误以为这样的关系模式是正常的,甚至潜移默化地接受“背叛可以被无限容忍”“痛苦需要默默承受”的错误观念。这种不正确的引导,远比短暂的家庭完整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危害更大,毕竟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充满正向示范的成长环境,而非一个以“完整”为名的情感牢笼。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Mel Elías via unsplash.com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