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句话,它说:“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句话不经意间触碰到我生命的深处,让我不觉感叹说:“是啊,我也是世间的过客罢了。”
离开故乡已经快二十年了,最近常常会回忆起小时候住过的砖房,放学后奔跑过的菜园,以及那藏起来母亲“永远”找不到仓房。一切都仿佛还在眼前,一切却又遥不可及......
和父亲谈起故乡的时候,他总有很多感慨。
他说,那是他刚刚参加工作的地方,住的房子也是单位分的很小的房子。所以当时他就有一个想法:“一定要换上大房子。”然后在我出生后的几年中,我父亲陆续把周围邻居的房子都买了下来,实现了他换大房子的梦想。
毫不夸张地说,小时候我家的院子停放二、三十台车也非常轻松。我父亲经常和我母亲开玩笑说:“也是让你住过别墅的。”
房子很大、院子很大,也有属于自己的菜园、花园。回忆小的时候,感觉一切都挺美好。但是不久之后,国企改革、父亲下岗,紧接着就是下岗工人再就业,父亲被迫离开家到外务工。一切发生的都猝不及防,前后不过两年的时间,我们就离开了父亲梦想的大房子,而从当时离开至今,已经快二十年了。
前两天父亲还说:“如果知道自己当时会下岗,当时何必买那么多房子呢?”现在的老房,因为没人住早已破败。
没有经历过漂泊,或许不能体会故乡的含义。但是明白了故乡的含义之后,便自知无论在哪里,自己都不过是匆匆过客罢了。
论到故乡,我们则是他乡的过客;论到永恒,我们则是今生的过客。
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我们可以有多么轻盈呢?如飞絮?似飘雪?如薄烟?或许我并没有答案。
昨天我下班走进小区,看到小区内搭建了一个灵堂。我们当地有一个习俗,会邀请一些人去哭、去唱,甚至还会邀请人跳舞。看着灵堂还挂着彩灯,证明这是一个老人家寿终正寝,只是我转念一想:“我认识他吗?”或许如果不是下班路过这里,我今生都不会知道有他的存在吧!
同样,我对于其他人也同样如此,甚至可能连一瞬间都不会被纪念。如果以重量去形容这个影响力,我认为甚至不如烟雾的重量。
年初的时候我大姨夫去世,说不悲伤是假话,时至今日我心里依然会去思念他,但是思念又如何呢?一无所有的来,一无所有的走,其它人还要依然去生活。过不了几十年,这个世界将会彻底忘记他的存在。
有人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话是不错的,因为人所产生价值的不同,人生所拥有的意义也自然不同。
但是,对于那些在人世间做出了积极贡献的人、为人类文明带来推动的人,难道他们就不是过客了吗?也许他们留下了作品、智慧、技巧,但是他们的生命却没有永远存留在世间。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也同样是匆匆过客一般吧!
人生既是过客,那一切的一切又何必太当真呢?书上说:“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远常存。”
时至今日,在年轻人中间流行着一个观念,叫做“及时行乐”。有人说:“人生不过是三万天,所以只管快乐就好。”这话如果只是从今生的角度看的话,是不错的,因为早晚要面对死亡,为何不开心度过每一天?
但是,如果将永恒的观念带入的话,这种观念就又很多问题。因为今生乃是为永恒做准备,如果在这客旅之地,人没有很好地预备自己,那么将在永恒中得到怎样的审判呢?
所以,历世历代的圣徒,都持有一种望向永恒过今生的态度。正因如此,使徒保罗能轻看传福音过程中所有的羞耻,能轻看万事如粪土,因为他的目标始终定睛在那永恒的家乡上。
对我个人而言,我也是这个世界匆匆的过客。听了很多故事、看了很多事情,其实我常常想“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去见主了”,这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命由不得自己。
而我又该如何度过自己这客旅般的生活呢?
在最近一段时间,我在学习一个奉献的功课。虽说我从16岁就开始做传道人,也一直以奉献者的身份看待自己,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我每天在上帝面前有一个重复的祷告:“上帝啊,我只在这一天全然地奉献给你,让我在这一天完全地为你活。不因为昨天而悲伤或者窃喜,不为了明天担心或者彷徨,只在这一天为你活。”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何必贪恋路上的风景,欣赏了、感受了,继续向着标杆直跑就好,因为永恒才是归途!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