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孩子偷钱怎么办?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7月30日 06:50 |
播放

谈到“钱”这个话题相信每一个人都不陌生,从衣食住行,到工作生活,每一件事都于钱有直接的关系。

金钱的确能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这种便利往往也带有很强的诱惑性。

记得小的时候,母亲有一个存钱罐,经常会将一些不方便保管的硬币放在里面,一毛的、五毛的、一块的。而我呢?自然知道用钱可以到学校门口的超市买好吃的,所以很自然的会趁着母亲不注意,偷偷的把存钱罐的硬币往外倒,虽然过程艰难一些,但是每次动能吃到学校门口的小食品。

直到有一天,母亲忽然问我:“为什么,存钱罐总也装不满,而且钱还越来越少呢?”我自知无力辩解,坦然迎接了母亲的一次责打。当然自此之后,也再没有偷过钱。

后来和身边弟兄姐妹沟通的时候发现,其实很多人小时候都有偷钱的经历,当然大多数人也被打得记忆深刻,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被责打完之后再也没有偷过钱。

管教的事情当时以为是痛苦,但是经历过后就会生出生命的喜乐来。而责打,恰恰能将孩子处于被迷惑的愚蒙之心挽回过来,所以智慧的责打本身也是一种爱。

前两天教会中的一个孩子偷了父母的钱,和我小时候不同,他偷窃的是微信钱包。这孩子是先偷偷记下母亲的支付密码,然后偷偷用母亲的微信号给自己的微信转钱,然后再用自己的微信进行消费,前后从母亲手机里转出了将近2万块钱。

看到孩子偷窃的数额,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孩子胆子可真大!但是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少见。记得前两年也有类似的事情,一位教会中的姊妹发现她家孩子偷钱买手机,然后这个姊妹发现了之后虽然也教育,但是这小孩还是经常有偷窃的行为。

那面对这些偷钱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办呢?

其实,孩子出现偷钱的行为,最关键的就是认知问题。当贪欲出现不加以制止,就会产生偷窃的行为。所以最关键的就是要提升孩子的心理认知,而这个认识就是出于真理。

“不可偷窃”、“不可奸淫”这是在主日学中,常常会分享给孩子的信息。这种真理的分享其实不能止步于主日学,同样在家庭中也要告诉孩子,让孩子在能知道偷窃的危害是什么?偷窃会带来怎样的惩罚?这样孩子在心中就会产生一种畏惧感,很自然的就不敢轻易这样做。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知道偷窃的行为是得罪上帝的事情,而且上帝必然会因为人的偷窃而审判个人,甚至会丢到地狱中,人如果有这样清楚的认知,还敢轻易的犯罪吗?我想断然不敢,但是人为什么今天又会肆意的犯罪呢?因为太多人失去了敬畏感。

此外,对孩子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如今很多家庭都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的高低,却极少有人关注孩子品格的高低。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楚,良好的品格不会自然而然产生,都是有意识塑造的结果。

当孩子小的时候,要他们在父母的监督中活出舍己、谦卑、节制、诚实的美好品格,但是当孩子渐渐长大之后,就需要深刻的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可以偷窃”?当孩子深刻的了解了公平、正义、正直的意义,其实这也就证明他心智上在不断的成熟。

再有就是要加强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其实孩子为什么会偷钱呢?往往都是受到环境的牵引,物质诱惑导致的。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很多人都会被金钱所魅惑,所以我们需要让孩子认清楚生活的本质,这样才不至于成为金钱的奴隶。

曾经看见一些人身上发生的裸贷事件,如今也看见一些年轻男女为了金钱而轻忽自己的身体。其实这核心原因都是因为对生活和金钱的关系没有深刻的认识导致的,所以我们需要让孩子认识金钱和生活的关系,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混乱。

当然,由于网络支付的普及,导致很多孩子其实对金钱并没有意识。看见家长随意扫一扫手机,然后就可以换取到想要的东西,他们看不见金钱的增加或减少,所以很自然的就没有对金钱的敏感性。

所以,作为家长,有意识的提醒孩子对今天的使用和认识,这其实是如今的当务之急。

即使如此,也必然有孩子会偷钱,那家长该怎么办呢?

忽然想起圣书中的一句话:“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 管教原是众子所共受的。你们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儿子了。”其实,这句话谈到的就是管教,对于偷窃的行为必须要管教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走上正义的道路。

至于管教,其实绝不仅仅是说教。很多家长受着这个时代的影响,不忍心让孩子吃苦、不忍心让孩子受一点委屈,所以即使孩子偷窃了、说谎话了、甚至做了更过分的事情,也溺爱着孩子,不得不说这样的行为终会害了自己的孩子。

爱的本身乃是为了让这个孩子变得更完善,人格变得更健全,这才是立体的爱。如果一种爱让这个孩子变得更自私了、变得更骄傲了、变得违背公义了,那这种爱就是有毒的情感。

所以,当孩子有偷窃、有谎言的时候,适当的管教也非常必要。

在如今网络普及的当下,父母需要更多思考如何引导孩子。先不说网络中纷纷攘攘错误的价值观,也不说网络中多少人将目光定睛在未成年孩子身上准备诱骗,单说网络支付这一块,就足以让父母更多提醒孩子了。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Allef Vinicius via unsplash.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