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9日
微信

免死金牌or冰冷规条?福音超越这两种信仰误区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5月19日 09:28 |
播放

信耶稣上天堂,不信耶稣下地狱。在这句简单粗暴的口号中,我们会发现,天堂与地狱和我们的关系,有一个共同的连接,那就是信。只要你信耶稣就能上天堂,不信耶稣就会下地狱。既然这样,那就信耶稣好了,反正没什么损害,只是一个相信而已。

在这种唯信的观念之下,就会出现一种看似矛盾的情况。那就是一边信耶稣一边作恶。有的基督徒,他们做生意,但是只想着怎样赚更多的钱。于是乎,他们就会把一些残次品当作正品来销售,或者把假冒伪劣的商品也拿来出售。这当中,他们没有信仰上的张力吗?或者换作我们通俗的话来说,他们良心不痛吗?

实际情况是,他们的良心不痛。如果是一个不信耶稣的人,他们的道德和良心还可能会痛。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信耶稣的人,他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他反正可以上天堂。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他信耶稣。

只要信耶稣就能上天堂,就能蒙上帝的救赎,这种信仰就像古代的免死金牌一般。皇帝给某个功臣发放免死金牌,结果就是这个功臣的家人作恶多端,抢占田地、欺压邻里,反正他有金牌可以免予处罚。唯信仰主义,把信当作福音唯一的内容,而抛弃或者忽略了福音给我们的准则和彼此相爱的命令。

唯信仰主义的最大问题就是舍弃了律法,舍弃了道德,也舍弃了福音对我们日常行为的规范,以为只要信了耶稣,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反正有信兜底。如果说唯信仰主义是个极端的话,那么唯律法主义就是另一个极端。

既然信耶稣上天堂,不信耶稣下地狱,这句话是错的,那么遵守律法上天堂,违背律法下地狱就是对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在福音书中,看到法利赛人的律法主义行为。安息日是神圣的,这一天我们什么都不能做,要休息,要绝对地休息。你饿了,哪怕奄奄一息,但是你不能吃东西,即使此刻你的手边有一张大饼,也不能吃,因为那是献给上帝的圣物。你生病了,也不能看病,因为这一天行医就是违背休息这一神圣旨意,是对上帝的亵渎。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基督徒家里不能养滴水观音的植物,不能喝铁观音茶,旅游不能进入寺院,不能吃佛手瓜。按时聚会,不能缺席,哪怕孩子需要你陪护。遵守律法,成为信仰的全部。他们认为律法才是信仰的标准,才是上天堂下地狱的标准。

当律法成为信仰的核心乃至唯一内容之后,律法就变成一个冷冰冰的隔离墙,将我们隔离在亲情、友情等温暖之外,我们成为他人眼中没有温度的存在。

正是出于唯信仰主义和唯律法主义,我们才能理解耶稣的矛盾之处。耶稣一方面批判律法,批判法利赛人,“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你们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显出公义来,里面却装满了假善和不法的事。”这些整天把法律放在嘴边的人,并不一定会做出彰显上帝荣耀的事情来。耶稣另一方面又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

耶稣批判的是律法吗?耶稣要废去律法吗?显然耶稣批判的是唯律法主义,批判的是只有律法而没有福音的信仰模式。又对他们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律法不是目的,人才是目的。因此,律法的目的是约束人的行为,要人行在上帝当初设定的规范之内。律法就是规范。一旦离开律法会怎样呢?我们的行为就失去了规范,什么都可做,坏事也可以做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耶稣才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什么是成全呢?就是大家的行为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帝的旨意。这个时候没人会意识到还有律法,没人是出于故意来遵守律法。成全,就是律法目的和理想的实现。

唯信仰主义的问题是没有了律法的约束,做什么都可以,于是就出现一直犯罪一直信的现象。唯律法主义呢,则只有律法性规范,没有信的内容参与,对律法的机械遵守,给人一种冷漠和没有温度的隔离之感。唯律法主义和唯信仰主义都抽干了福音中关于爱的内容,抽干了信仰对人性的改变,好像信仰是不需要人性参与的机械行为,这显然不符合耶稣的教导。

就像那个青年财主,他来问耶稣怎样才能得到永生,他遵守了律法诫命,但是耶稣告诉他仅仅遵守诫命律法还不够,“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我们的信仰不仅需要律法,也需要相信,但更重要的是跟随耶稣。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stevepb via pixabay.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