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参孙的经历可以让我们反思那些教育的智慧?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11月30日 16:12 |
播放

谈到玛挪亚的时候,很多人并不是很熟悉,因为圣经中记载他的事情并不是很多。但是谈到他的儿子时,相信绝大多基督徒都知道,他儿子也就是参孙。

参孙的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当时玛挪亚的妻子不能生育,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耶和华的使者向参孙的母亲显现,应许她会生一个孩子。但此时,上帝的使者不仅应许她生孩子,同时也对这个孩子有要求,就是要分别作为拿细尔人。当玛挪亚见到上帝的使者时,进一步的将对孩子母亲的要求告诉玛挪亚和他的妻子:“葡萄树所结的都不可吃,清酒浓酒都不可喝,一切不洁之物也不可吃。凡我所吩咐的,她都当遵守。”

这就是参孙出生的背景,圣经没有更多介绍儿童时期的参孙,但是当参孙长大之后,却能窥见玛挪亚教育的失败。

当参孙在圣经中开始出现在读者眼中的时候,并不是以传统士师的战斗形象出现,也不是以“拯救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的手”为前提出现。乃是因为参孙要娶非利士人的女子为妻的事件出现在读者面前。

当参孙跟着他父母下到亭拿的时候,遇见一只狮子,参孙就将其杀了。过了些日子,他去娶妻子的时候,又在路旁看见了这死狮子,并且在死狮子之内有蜂蜜,他就用手取来吃了。

圣书记录的这件事,意味着什么?我想不仅仅想要证明参孙有能力战胜狮子,更想要记载参孙违背耶和华使者吩咐的这一事实。对于以色列百姓来说,拿细尔人的条例并不陌生,因为这是摩西昔日吩咐给众百姓的,每个人都可以分别自己作拿细尔人,所以百姓对这个条例并不陌生。当然,即使有人可以遗忘,但是玛挪亚和他的妻子不应该遗忘,因为但是上帝的使者在应许给他们孩子的时候,特别提到了这个条例。

这个条例中有一条,就是要远离不洁之物,也就是要远离尸体。而此时的参孙不仅仅靠近了狮子的尸体,还在狮子尸体上取蜜吃掉,足见他并没有认真对待拿细尔人的条例,也没有认真的对待自己的身份。

参孙固然有错,但是我想错误更大的则是玛挪亚和他的妻子,因为他们没有将上帝的话语放在心中。

如果他们夫妻二人非常敬重上帝使者所说的话,并且在参孙小的时候,或者是成长的过程中,就反复将拿细尔人的条例教导给参孙,那么参孙看见狮子尸体的第一反应并不是靠近和观看,而应当是远远的躲开。

在圣书中,上帝非常看重以色列百姓对子女的教育,正如申命记中说:“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这是上帝借着摩西吩咐百姓,要让他们将自己在埃及、旷野、迦南等地的经历,亲自的告诉给下一代,好让没有经历过神迹的新一代能认识耶和华。

然而可悲的是,年老的一代过去,新生的一代起来,百姓不知道耶和华是谁,于是就拜偶像,得罪上帝。

其实,参孙的父母也有同样的问题,对孩子的约束和教导不够,所以参孙才会贪恋尸体上的蜂蜜,才会随意地选择妻子......

当然玛挪亚教育的失败,不仅仅是缺乏对参孙的引导,更能看到玛挪亚对参孙的纵容。也许玛挪亚已经管教不了此时的参孙,也许玛挪亚已经对参孙彻底失望,但是从参孙的三段男女关系中,很明显没有看到玛挪亚的管教和责备。

当然,当时玛挪亚真实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见一些老来得子的人,对孩子百般宠爱,最终孩子任性、骄纵、无人能管,然后犯下弥天大错。

忽然想起以利的两个儿子在圣殿,他们身为祭司的儿子,但是无论是面对祭物,还是供职事奉,他们没有丝毫的敬畏之心。难道以利不知道他儿子的所作所行吗?不可能完全不知道,只能说因为爱而骄纵了孩子,最终得罪了耶和华。

所以“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因为管教中就包含着爱,管教中就是要引导人走正确的道路,不至于在骄纵中走向堕落。

参孙因为情欲而跌倒,因为欲望而忘记使命。他本该带领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的手,但是最终他却成为了非利士人的掠物。参孙生命的问题毋庸置疑,难道这些与玛挪亚就没有关系吗?

作为父母是否教导给孩子纯正的婚姻观念?是否教导孩子要正确的面对情欲?这难道不是父母的责任吗?

我们常常羡慕摩西的事奉,但是认真看的时候就会发现,摩西的父母都是利未人。利未人和利未人结婚并不奇怪,但是他们在埃及为奴之地,依然能遵守耶和华的吩咐持守婚姻的诫命,这就是难能可贵的事情。

同样在参孙身上,很明显的发现他根本不知道婚姻和欲望的原则是什么,正是因为这样的无知,导致了参孙悲惨的结局。

想到最初玛挪亚向耶和华神的祈求。玛挪亚就祈求耶和华说:“主阿,求你再差遣那神人到我们这里来,好指教我们怎样待这将要生的孩子。”

但是可悲的是,玛挪亚却没有按照耶和华使者的吩咐教导孩子。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CDC via unsplash.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