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如何看待一位服事20多年的弟兄正面对的母亲养老困境?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8月30日 09:47 |
播放

透过历史的窗帘,我们看见一批人,他们背着包、拿着行李,毅然决然的踏上了服事上帝的道路。他们对世界说“不”、对工作说“不”、对梦想说“不”、对金钱说“不”、对家人说“不”,他们离开了家,坚强勇敢的踏上了上帝所呼召的禾场之上,他们耕耘、他们劳作、他们尽心竭力的建立着教会。

他们是传道者、他们是开垦者,正是他们的出现,为中国教会带来了前所唯有的复兴。有些传道者从此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致死守在了上帝所呼召他到达的禾场之上,这是一种服事者的决心,更是一份服事者的忠心。

上帝曾经使用了一批人如此的服事祂,但是这样的服事是否还适合今日教会的发展呢?

前两个有一个弟兄给我打电话说到他现在所处的情景。他今年已经四十多岁了,在教会服事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虽然从服事的年限讲已经很久了,但是因为不会搞人际关系、也没有什么显著恩赐,所以并没有被教会看为重要,也没有所谓的权利。

一直以来,他母亲住在敬老院,弟兄在外面忙碌奔波,前段时间他七十多岁的母亲摔倒骨折了,弟兄在敬老院照顾了四十多天的时间。教会的领袖就开始暗示,希望弟兄能回到工作岗位上,然后将母亲完全托付与敬老院。如果弟兄不尽快回到工作岗位,就暗示其离开事奉的行列。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是也确实是必须探讨的话题。如果今日某些教会不进行刮骨疗伤,将失去的不仅仅是生养的能力,更有可能是失去存在下去的机会。

谈到弟兄的这件事,其实可以谈到几个层面。首先就是经济供应的层面,虽然看似弟兄的母亲住在敬老院,但是这笔钱并不是完全由教会承担。弟兄在教会工作,教会除了供应其日常吃喝之外,每年会提供6000元的生活补贴,而弟兄的母亲住养老院,一个月的费用是1000元,也就意味着弟兄需要将6000元的生活补贴全给敬老院的话,还是不够。

剩下6000元经过弟兄多次的沟通,教会的长者出于“怜悯”然后提供了,但是多次表达“这是别人没有,弟兄多得的恩典”。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被6000元戳脊梁的感觉可想而知。

然而,母亲生病、住院的钱教会并没有任何承担。教会长者的借口则是:“教会工人太多,如果开了这个口子,其他人怎么办?”所以弟兄只能自己再向家里人借钱照顾母亲。虽然亲戚借了钱,但是看着他二十多年在教会里面,却转头向家里借钱,亲戚还是充满不开心。

接着就是他照顾母亲,因为他是独生子,虽然在那个年代独生子并不多,无奈的是他是独生子,所以他有着不可推卸照顾母亲的责任。四十多天的时间照顾母亲,时间确实不短。但是这期间教会同工没有一个人看完、也没有一个人打电话关心。紧接着传来的声音则是“不能沉浸在家庭,而忽略上帝的工作。”甚至有些“平信徒”也说“一个传道人,怎么能这样因为母亲而忽略神的工作呢?

教会的一个领袖说:“我母亲当年病危的时候想看我一眼,但当时在聚会,我都没回去,这就是我奉献的决心。”听到这话的时候我毛骨悚然,如果一个人连生养他的母亲都不爱,他心中的“爱”究竟是什么?如果一个人所谓的“爱上帝”就是丧失了自己的良心,这样的“爱上帝”和偶像的崇拜有怎样的区别。

只是无奈,这样的行为却被人标榜起来,好像一种榜样被人推崇,不可谓不可怕。

而当弟兄无法继续服侍的时候,教会的长者就开始进行劝退,这更见人心冷暖。二十多年的奉献,没有任何的收入,到了需要教会承担的时候,教会为了避免经济方面的压力而开始舍弃一个工人,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薄凉呢?

这几天我反复思想这件事,越思想越觉得悲伤。今日的教会究竟怎么了?我们常常喊着说要复兴教会,然而什么又是教会?今天我们是否按着神的心意建立教会呢?不得不说,有些人将教会建立成了一个自己的权利中心,建立成了一个以个人为中心自上而下的金字塔模式的教会,并且以神的口吻和姿态处理问题,所以有些所谓教会的问题,实则是人的问题。有些教会不供应工人,实则是有实权者不愿将利益外流,不愿将自己的好处分享给他人。这就造成了今日教会的悲剧。

一叶落便知天下秋,一个弟兄因为孝敬父母而产生的纠结,就可以看见某个教会的问题已经太过深入。

我们不能不承认,上帝在历史中曾经兴起一些人离家舍业的服事他。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一个时代背景,不能忘记那个时代一个家庭中至少有五六个孩子,就像上文中谈到母亲想看最后一眼都没回家的长者,他家有九个兄弟姐妹。试问,这样的不同环境,又怎能要求独生子女做出这样有违背人伦的行为呢?

信仰的核心是耶稣基督,他尚且要求人要孝敬父母,人又该如何配合呢?工作的确很重要,禾场也确实要管理,但是当孝敬父母与服事相互冲突的时候,我认为这问题的核心乃在于今日之教会!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