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上海疫情下的复活节:基督徒的生活、信仰和爱心

作者: 钟觅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4月17日 19:31 |
播放

4月17日,是一年一度的复活节。

今年的复活节对居住在上海的弟兄姐妹而言,意味着和之前近一个月的时间类似的是:继续封控居家、继续或核酸或抗原、继续或抢菜或团购、继续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解封的消息。

但与之不一样的是,这一天他们的朋友圈的内容不少也换成了充满明亮和希望的庆祝复活的美图,并且不少人或在网上与弟兄姐妹们,或在家中与家人一起庆祝复活节——这一个对他们而言深具意义的日子。

3月1日,上海发现1例本土新冠肺炎阳性患者。3月中旬,上海一些小区因疫情情况最早一批开始封控。3月27日,上海以黄浦江为界,采取“半城”轮流封控模式,进行核酸筛查。在3月27日至4月1日,浦东和浦西陆续封控。截止到目前,有的人长则将近40天未出小区一次,短则有近20天的时间了。

这段时间里面,上海这座容纳了2500万居民的超大型城市承受着因着疫情带来的各种艰难,其中的基督徒群体也被夹裹其中,在种种困难中试图从信仰中汲取力量面对环境并尝试帮助更多身边有需要的人群,他们的身影在日常生活、线上聚会、各种爱心行动中和祷告、静默中,或忙碌或寻找安息。

生活:食物供应经历上帝的恩典

陈姊妹家住上海浦东新区的惠南镇,是上海3月因疫情最早封控的小区之一,3月中旬就开始小区只进不出,虽然她只有自己和女儿二个人,但是仍旧食物逐渐成为一个让她担心的问题。

回顾过去一个月的生活,陈姊妹说:“很感恩,我觉得我这一个月真是几次经历上帝的恩典。曾经真的吃到家里没有一把面了,有一天真的就这样,第二天发的物资就到了。”封控前,正好有次为俄乌战争祷告时,想到乌克兰是小麦输出国,他们发生战争的可能会导致世界粮食危机,于是就在网上下单买了十几斤的米。恰好当时有个姐妹给她从外地寄了点海鱼,“想在冰箱冻几天冻硬一些寄给外地的我爸,还没寄小区就封了。这样回头看,凡是都有上帝的恩典。”

她在一家慈善事工服事,因为服事的都是成年人,大家情况都还好,“所以服事的事工上基本没任何影响。”但是她知道的自己事工在浦西的同工遇到难题,“志愿者现在都过不去,所以只有一位工作人员在那里。”

信仰:线上聚会彼此祷告和鼓励

周长老家住浦西。在4.1浦东浦西陆续封控之前,他所住的小区曾经短暂解封过,他就赶紧就挨家挨户给在浦西的一些缺菜的弟兄姐妹家去送菜。

疫情前,周日的实体聚会已经很难进行了,疫情后各个小区封控,4月1日前后浦东浦西实行足不出户,导致即使是住一个小区也很难见面。这是大部分教会和基督徒都不得不面临的情况。

无法实体见面,周长老就和弟兄姐妹在网络上见面、查经、彼此鼓励和祷告,从未听过,来度过一天天和一周周的居家生活。他所牧养的一位姊妹说:“教会非但没有受影响,相反觉得比之前复兴了。因为大家都封在家里,所以可以参加各种培训,也有时间晚上学习基础神学,还有早上一起祷告。”

“复活节纪念也是线上举行。”周长老说。

不过也有弟兄姐妹的信心因为现状受到影响的。他解释说,“疫情带来不小的生活压力,购买蔬菜不方便,弟兄姐妹租房子住的比较多,没办法工作就没有工资了,因为大部分在私人公司打工,都只能在家休息。”

牧养:精神和心理关怀的需要激增

李牧师家住松江区,4月1日之前他在小区偶尔解封期间帮助送菜和关怀小区里面一些老人。上海封控期间,有31万的独居老人,这是一个很大的最需要关怀的群体。

他常常透过朋友圈分享自己所看到和思考的一些隔离期间很多人都会面对的问题:越来越焦虑怎么办?亲子关系紧张怎么办?夫妻关系紧张怎么办?如何看待苦难?等等。

姜老师是一位从事文化事工的弟兄,他在自己的公众号分享到,不少人问到他“长时间的居家封控,应该怎样避免精神萎靡、崩溃,熬过来才好?”他特别提到,信徒当然首先建议要祷告读经(每一个人都可以祷告读经啊),这时候也正可以操练完全活在祈祷中也为所有困厄者代祷;然后如果家人不同在当然要尽可能解决安排自己的食用等起码生活需要这毋庸置疑;尽管自己被禁也尽可能设法关心帮助特别有需要的人(我们这里弟兄姐妹们就互相联系动用志愿者关系帮助了几位困难者);然后要耐下心来读优秀文学作品或古典音乐。

“尽量读经典、不要陷入烂看网络垃圾中,会加重精神压力。”姜老师强调说。

默想:从患难中寻找恩典

住在市区的罗姊妹4月9日的周六晚上突然发烧,当时抗原仍旧阴性,她以为只是因为最近太累了所以引起一场普通的感冒,开始卧床休息,没想到二天后突然显示之前做的核酸异常。刚刚退烧的她开始经历喉咙痛和身体发冷。

不久后,她收到疾控中心的电话,需要转运到方舱。这让最担心睡眠质量的她感到焦虑,就担心去了方舱睡不好,当晚她因为焦虑无法很好的入睡,于是寻找熟悉的弟兄姐妹帮助她一起祷告,她自己也安静下来感受到信仰带给她的安慰,“我看到一句话:耶和华亲自在你前头行,与你同在;他决不撇下你,也不离弃你;你不要害怕,也不要惊慌。希望上帝在我前头行,我放宽心,在那里睡觉看看书就可以了。”

当她放宽心,4月12日凌晨1点钟,大雨结束后收到通知马上动身去方舱了。“我之前最担心的是人太多睡不好,来了之后没想到这里是四个人一个房间,所以我在方舱会得到比较多的休息,心态还好,吃的也不错,期待一周左右可以尽快转阴。”

在方舱,她有了散步的空间,在散步中她默想很多,看淡很多之前看重的名利、得失和惧怕等,对生命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复活节时,她在网上对弟兄姐妹分享说,她不能说她经历的这些都是好的、是“一种苦难”,但是“从患难中寻找上帝的恩典”是这次经历让她学习到的功课。

爱心:做31万独居老人和农民工的好邻舍

伴随着封控时间的延长,老人成为这个城市最需要关注的人群之一。公众号《每日人物》在4月11日的一篇文章写到:对上海这个中国最早迈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而言,“31.74万独居老人,成为上海本轮疫情中,最脆弱的人群之一。”

4月8日,一篇《帮帮老人小区》的公号文章引起刷屏。作者是一位90后女生,居住在上海某老龄化小区,要靠抢购物资和囤货生活,她写下自己的见闻,“隔壁93岁的独居奶奶每天煮白粥喝,蔬菜早就没了”,“楼下奶奶烧了一锅菜饭,每天热热已经吃了六顿”。这篇文章下出现海量求助信息——因为许多老人不懂怎么使用智能手机,更不懂团购和接龙,封控以来,吃饭和买药是面临的最难的实际问题。因此,不少志愿者、年轻人陆续站出来帮助身边这些邻里孤老。

与此同时,一些在上海郊区打工的农民工的情况也值得关注。4月15日前后,不少有关他们这个群体的情况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引起刷屏,说到除了处于疫情中的普通人用各种方式互相帮助和取暖,但“有一群人,疫情中总有他们的身影,却从未上过热搜。那就是援建方舱医院的农民工。白天辛苦干活,晚上在沙地打地铺。”他们作为城市的建设者、支援者,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

“有一个老人,他需要面粉蔬菜和牛奶,能帮助到他们吗?”
“在上海哪里的小区?”
“小区的名字是?”
“好的,下午安排。”
这是4月中旬,几位基督徒自发发起一个“爱心互助群”,它不隶属于任何机构,凡是上海本地的爱心弟兄姐妹都可以扫二维码入群,有的人会发出一些类似上面这种求助的信息,有的人就会回应和做出帮助,如果遇到没有直接能帮助的,不少人就会转发在朋友圈寻找可以提供间接帮助的人。

组群的目的是“现在上海疫情严峻,好多老小区的一些老年人不会用手机抢菜,缺乏食品物资,也有一些慢性病的患者缺乏了平常的救命药,好多家人已经行动起来,愿意用爱心来帮助他们....有需要的可以在里发求助信息,有能力的也可以帮助其他人。重点关注对象是回不了家,流落街头的农民工。”

群规说因为这是互助群,有很强的目的性,不是灵修群或祷告群,故要求入群的成员“不要在群里发表与本群任务无关的信息”,因为信息多了乱了,就把主要目的淡化了,也不要发任何未经核实的信息,谨慎分辨各类哗众取宠的信息,并且建立表格在公告栏上,实时更新求助信息,里面有核实好的信息包括求助人姓名和时间、地址、基本情况等,以及核实人、核实信息、是否已经有协助等信息的以推动帮助切实落地,把一个个呼求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帮助任务去实现。

“只管做好自己该做的”,这是其中一位成员强调的话,去真实的帮助身边那些有需要的人,或者只是同个小区送下食物包,或者帮助买一次药。

“现在任何一个哪怕(朋友圈)发一条鼓励人的信息,转一条求助的信息,他/她都是可爱的人。”一位李弟兄这样评价这些爱心行动。

这也许就如同4月16日下午罗翔在他的公众号“罗翔说刑法”转发“急寻公益送药志愿者”时所附上的一句评论——也是那话曾因一部电影而变得很有名的一句话:“拯救一个人的生命,也就是在拯救全世界(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 )”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