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探讨丨基督教为什么要做养老服务?

作者: 大漠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03月19日 09:56 |
播放

冰心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写下的那篇著名的《谈生命》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一个基督徒的生命也是如此,如果不流动不生长,就很难实现生命的更新,更不能“肉身成道”,成为基督的样式。

基督徒生命的流动与生长,不是在封闭的教会里去空喊哈利路亚,也不是如同早期教会出现的一些教父,远离闹市繁华,隐居沙漠与世隔绝;也不是中世纪的修士,远离社会,躲进幽深的修道院苦修。而是像主耶稣基督那样抱有一腔入世情怀,融身社会,既与税吏为友,又在婚宴中以水变酒;既为世人驱病赶鬼,又劝诫门徒把斗底下的灯放向灯台上,去照亮家人。他在喧嚣浮华的滚滚红尘中,发出一束束的来自神的光耀,以期救赎世上更多失落的灵魂。

耶稣上十字架前为门徒向天父祷告时说过:“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约17:15)”可见,一个基督徒不能脱离世界,无视对社会的关怀,只顾自己“独善其身”。这种关怀不是私欲性的关怀,而是出于神的,是神籍着我们去彰显他对世人的那种博大宽广之爱。

当下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必然会给国家与社会造成一个沉重的负担,但却给基督徒融身社会,将神的爱朝更广阔的空间铺展和辐射创造了一个合宜的机遇。据一份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有2.49亿老年人,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而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仅30万人。即便这30万人中还存在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知识技能有限、市场流动性大等现象。此外,因其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在婚姻内要照顾孩子,且在工作上的竞争也显得尤为激烈,使得年轻人自顾不暇,基本没有时间去照顾老人。那种处于空巢状态下的老人正在与日俱增。因此,寻找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型养老模式已经迫在眉睫,是刻不容缓又涉及亿万家庭的一件大事。

我们清楚,耶稣基督不但本身是爱,也是一位爱的伟大的实践者。他说:“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舍命,做多人的赎价。(太20:28)”作为他的门徒,自然应该步其后尘,光耀主名。但这种爱,不能永远停留在抽象和感知的层面上,唯有寓于人间这个复杂多变,罪性疯长的场域中活出这种爱,如光闪烁地释放出这种爱,以具体的行动爆发出来,并且熔铸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的形象矗立在世人面前,就像耶稣驱病赶鬼那般深入人心,荣神益人。

这样的机遇似乎随处可见,但具有历史意义的机遇并不是很多。而如今的教会与基督徒能够担负起“养老服务”这一重任,哪怕担负起一半或者三分之一,那么必将在福传历史的记载上,留下浓墨重彩而又辉煌的一页。基督徒的“养老服务”,自然不是单一地去服事老人,也不应看作是一种社会事业,而是超越世俗的对神爱世人这一真理的一种真实的展现。让世人在看见和接受爱的同时,能够对神的面光可触可感,让一颗颗空寂失落的灵魂转向神,进而也像我们一样去传扬神的爱。这样的福传远远胜于一页福音单张,一本福音小册子,更胜于玄奥生硬的说教与言不由衷的夸夸其谈。

不必追溯太远,上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医院、学校、印刷厂、孤儿院以及救助灾民、引进科学与技术的印记,几乎遍布国中各个省市。对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推进社会的进步都是影响深远的。最重要的是让迷信落后的国民看见了人类科技与文明进步的曙光,认识了由神设立的基督教那种充满爱的本质和形象。当下基督教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可以说与这样的影响是不无关系的。无疑,这些都是神的爱在中国的一种倾洒和光照。这些具体事例,即使现在我们仍然可以从网络上搜索到很多。

其实,这种能够彰显神爱世人的事例一直都存在着,比如教会的慈善工作始终在做,不过同国人受益与影响的比例之差相距太过遥远,完全可以用“杯水车薪”这个成语来形容的,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而且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又时断时续,产生的影响自然是有限的。

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因为宗教政策的宽松与自由,我们陶醉于这种宽松与自由之中,侧重信众数量的增长,侧重教堂的华丽与壮观,侧重设点建堂,却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信徒质量的提升。

我们可以回首看一下那些来中国的传教士们,虽然数量屈指可数,但每一位传教士都是神学上的佼佼者,都是肯背十字架的勇士,都是知识与技术上的能手,都是可以以一人之力撬动一方的杠杆似的人物。譬如利玛窦、罗明坚、汤若望、南怀仁、马礼逊等等。所以,几个传教士就可以建立一所学校,几个传教士就可以设立一座医院。比如创办上海仁济医院的英国洛克哈特,创办北京同仁医院的美国卫礼公会成员等等。我们由此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信徒质量的提升,人才的培养和崛起才是教会能否复兴的关键。

再者,教会封闭性的信仰,让信众把基督教与其他宗教混淆起来,有些地方甚至把迷信思想揉入信仰之中,只看重人生的终极关怀,只知道死后会上天堂或下地狱,只看重神迹,忽略真理,却不知实现生命永恒的第一步是在脚下,并不是在死后。把有着强烈入世精神的基督教,与追求超凡脱俗的佛道宗教等量齐观。虽然这里存在一些客观上的原因,但主要是有些教会领袖在主观上对社会关怀缺乏深刻的认识。一些信徒甚至对福传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到处发福音单张和福音小册子,或者拉一些人进入教会就是福传,把福音传播的使命看得过于简单了。

国家对宗教部门从事公益慈善工作是支持和鼓励的,并对此颁布了一份重要文献《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认为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有着深刻的信仰基础,悠久的历史传统、较高的社会公信度,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是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我国公益事业健康发展的有益补充。基督徒独具的双重身份告诉我们,一方面我们要接受认信国家的规章制度和法律要求,一方面藉此播撒神爱世人的真理。我们从事公益与慈善工作,不是迎合社会需求与国家的倡导,更不是商业性的盈利事业,而是要让世人从我们身上看见来自基督的爱。

经上说:“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做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太25:35-36)”
接着又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拥有社会关怀的意识,为什么倡导从事公益与慈善事业的根本原因。

因为我们所作的,是为神而作的。我们之所以要爱世人,是因为神先爱了我们。因为这样,我们就应该将这种爱的凭据展示在世人面前,让挂在嘴上的那种抽象空洞的爱,成为世人有目共睹的活泼泼而又鲜明具体的爱。

一句话,就是把神的爱展现在世人面前。所以,抓住“养老服务”这个历史机遇,增进信徒社会关怀的意识,应该成为基督教各教派的一个共识。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