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石衡潭博士评影片《最爱》:没有天,哪来爱?(三)

作者: 盖丽恩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1年07月14日 07:57 |
播放

续:石衡潭博士评影片《最爱》:没有天,哪来爱?(二)

看过《最爱》的人都知道影片反应的是发生在河南艾滋病村的故事。导演顾长卫在拍这部电影的同时,也拍了一部记录片《在一起》。《最爱》是艺术化地表现了艾滋病群体的生活状态。石博士认为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关注了人们最关注的弱势群体,包括受歧视的艾滋病人的生活状况。7月7日晚北京SOHO现代城“丹纽·瑞贝卡礼服”举办沙龙活动,石衡潭博士现场评电影《最爱》,引发听众对当下国人的生死观和永恒概念的思考。

 

石衡潭博士在评论电影《最爱》的同时也邀请弟兄姐妹一起分享个人的感受和看法。当天活动现场很多弟兄姐妹纷纷发言,谈论个人的感悟。

 

某弟兄:我倡导弟兄姐妹不拒绝电影,当然选择的尺度上,你还是要把握的。我认为电影对于丰富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软化,使我们更谦卑,更愿意接纳别人,更愿意理解别人,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力量。

 

情欲和精神,多少感觉有点二元对立,觉得《最爱》和《山楂树之恋》不太具有可比性,环境、处境,文化背景、真实需求,都不一样。

 

大家看《最爱》的姊妹篇《在一起》这里是它真实情感的表达。我更愿意仰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个人觉得自己是信主的,领受了上帝的恩典,而他们没有,所以呢,主人公能够做到那一点不容易了,即便是基督徒在那种处境下也不一定能做得那么好。我们因神的恩典能够坐在这里,但是在河南也好,在一些艾滋病地区的人,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觉得顾长卫把这个片子推出来,我更觉得他是希望大家来关注弱势群体,让我们来关怀他们,不是去歧视他们。因为比艾滋病更可怕的就是歧视和忽略他们。

 

最终我们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我们还有上帝,而他们什么都没有。希望我们基督徒能够去接纳他们,对他们的看法改变。

 

石衡潭:从我的观点来讲,电影也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反映,我们需要从一个信仰的高度去俯瞰我们人生,这样我们才能看清楚人生是一个什么样的景况。电影的本身是采用一个艺术的手段,去渲染一种理念或者一种情感,但是我们看的时候,就不能被它里面的情感所完全控制与把握,我们要看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性质的情感,它达到一种什么样的高度。原则上说,任何的一种情况都不能比较的,但为了能够清楚的说明一个观点,我觉得不妨去做一下比较。

 

从圣经的高度去讲论电影,好多人都批评过我。当然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是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生活的真相,认识到这些情感的真相,如果我们把这种情感过分地去宣扬,把它提到不恰当高度的时候,可能我们是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这种情况。如果一个基督徒得了艾滋病的话,我想他不会用那种疯狂的形式去张扬自己的爱,他还是会心里满有喜乐和盼望的去接受这样一个命运。因为一切都有神的美意。不能因为生活的苦难,我们就高扬我们的情感。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我想我会平静地面对。基督徒也会遇到绝症,但就像保罗说的,无论是生是死,都叫基督耶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

 

所以对于一个情感,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立场和把握,不要把它抬得过高,也不要压的太低,中国电影关于爱情题材的,好多都过分宣扬人的爱,像《秦颂》、《美人草》、《非诚勿扰》和《非诚勿扰2》等都把人的情爱推崇到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

 

某姐妹:我读过CS路易斯的《四种爱》,这和石老师的分享有契合的地方,无论是亲情之爱,友情之爱,还是情侣的爱,把它提升到神的位置,就沦落为魔鬼。《最爱》没有给出答案,表现为人的一种诉求,即使我是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但是我有权力去追求爱,无论是追求财富还是追求这种感情的归属,而且在他受的教育,经济水平,和认识水平他都是最好的,但他不知道有更大的恩典在。我们基督徒应该关注恩典,我们看到他没有答案。他做了这样的事情,面临这样的境况,他会陷入绝望。我们若只是定罪,把他认为《最爱》的诉求也被粉碎了,却没有给他一个答案,那恩典在哪里?如果在基督徒身上看不到我们对这个群体的关爱,那是失职。当恩典流露出来的时候,才有救赎。

 

某姐妹:对当代的思潮,文化,我有一些思考,作为基督徒我们怎么样来回应在这个世俗文化当中,对于我们的信仰,我们的生活中各样的挑战。

我的理解中爱情、婚姻,我觉得中国现在是个特别大的问题,基督徒来看中国的婚姻和爱情的概念上,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最爱》里面他们不是真正的爱情,是一种在极端环境下,还有他们的内在的匮乏,我觉得就是一种偏情,不是在苦难的环境下偏情就是对的。就像同性恋一样,我也同情同性恋,我是爱你的,但是我还是认为同性恋不是对的,这是我们的态度,不是说我不要怜悯他们,也不是说我们没有罪,耶稣不爱我们这个罪,爱这个人本身。

从真理的本身看,它不是爱情,是偏情。

 

某弟兄:《最爱》英文翻译为love the life,那这个电影的主题是什么?

 

从赵得意、商琴琴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两个人走在一起不仅仅是情欲那么简单,其实更深层次表达的是因被世界所拒绝、所不认可,内心中极度被排斥而产生的一种孤独感,他们所需要的是被接纳、被认同,这时候两人产生了更深层的同病相怜,到后来发展成为相依为命,因为整个世界抛弃了他们,他们存在的所有价值都在爱人对他们的肯定,所以他们彼此让对方叫我娘,叫我爹。走到后来他们是互相愿意为对方付出的,他们是一对绝望的艾滋病人,是一个有了死的日期的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我们只不过是比他们晚几年而已,他们是因为艾滋病被世界抛弃,被世界遗忘的,我们每个人也都一样的,只不过是不像他们那么极端,没有他们那么明显;我们长得不是那么漂亮、没有那么帅,工资没有那么高,很多方面也都是被世界所拒绝的,我们和他们没有很大的差别。如果这样,我有些糊涂,如果他们那样不是最深层次的爱,那我们的最深层次的爱在哪里?

 

石博士:为什么取《最爱》这个片名,也就是主题的问题。其实很多人生活没有主题,这个电影我觉得它也表达了人生的这样一种状况,我们好多人,他的生活是没有主题,没有目标,没有中心的,我也承认它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但是问题在于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影片表现的是人在那种无奈的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的爱。我们应该知道生活的真正的意义在哪里,我们更知道该怎样去生活。要是赵得意真正知道什么是最爱,知道生命的价值是耶稣基督的话,在他妻子临终的时候,把福音传给她。这才是把最好的东西给她。所以我们还是要跳出生活去看,不然我们就是完全认同他们的生活,我们就跟他们一样。

 

最爱,最深的爱我想还是对神的爱,你有对神的爱,你才会有对人的爱。不是说他们完全没有爱情,他们的爱情背景是一种情欲,然后是逐渐的升华,如果这个电影是真实的生活的话,我们没有必要去用病弱之躯跳到水里去用这种方式去给对方降温,这种方式是要两个人同时死,这里还是对死亡有恐惧。如果是基督徒的话,不需要用这种方式去给对方降温的,有正常的方式的,所以它是用一种艺术的手段把这种情感给升华了。在实际生活中我绝对不会这么做的,没有必要嘛。我们要进入电影情境中,可还要跳出来。希望大家一方面是欣赏艺术,也去体会人家的生活,同时也要帮助我们去生活,不要跟电影里的人一样犯糊涂。

 

某弟兄:我看到《最爱》这个名称,首先想到的是一个问题到底我们最爱什么?我想导演和作者给我们大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我刚做媒体的时候,采访导演张艺谋,他当时拍电影《有话好好说》我就问他,你拍这个电影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他说不要问我主题,他认为好的导演不应该把主题表现得很清楚,他给你抛出这么一个问题,给你展现这么一个画面,然后每个人眼里都是有自己的一个月亮,从艺术的角度,很多创作者都是有这么一个想法的。

 

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感觉是失落、孤独的感觉,有人也反映为什么中国的电影总是让人觉得这么失望、苦毒,没有喜乐的东西。影片整体给人的感受是失落和沮丧。

第二点感受,我觉得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很自私,其实他们最爱的可能还是自己。我们常常为这个世界上好的东西而丢掉了最好的东西。就像你花了所有的积蓄做了一趟车,可是当你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你发现这并不是我想要去的地方,很绝望的感觉,可是当你买车票的时候,你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

 

你的爱可能是一种说辞,包括你说爱对方,有的时候是你对这段爱情付出了很多,就像那个养花的人,他不断地给这个花浇水,最后这个花离开他了,他就会很愤怒,因为他已经付出了很多,让我感受最多的还是人的那种私情。这部电影更多让我看到的是人的一种宣泄,也让我想到了《非诚勿扰1》里葛优演的秦奋,在北海道的小教堂里面他的忏悔,从中午一直到晚上。

 

其实人都在宣泄自己,人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爱的是什么,这个是可悲的一件事情,所以中国的很多电影作品,就是摆出一种活生生的现象,可是它没有给你一条出路。基督徒要讲求一种文化职任,基督徒中也需要诞生出好的作者、好的导演,真正诞生出有领导力的人能够把好的文化去根植在别人的内心,并且挑旺人对生活的热情和盼望,这个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一个东西。

 

石博士:我对这个影片评价不太高,主要是一种批评的态度,《非诚勿扰2》和《最爱》对待爱情和死亡的态度,都是没有天,都是自己做主,做天。李香山认为有尊严的死就是跳海自杀,他认为可以自己处理自己的生死,而实际上只有神才能决定你的生死,你的生命是神赐给你的,你没有权力来决定自己的生死。在重大的观念上我们要清楚自己的位置,不是我的生命我来掌管,是神给了你生命,你的使命是为神来活,神在你身上有奇妙的计划和安排,你要去实践神的计划,而不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包括你怎么样去面对死亡,都是要去听神的。我们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不要完全被剧情牵着走。

 

我们要知道真正的爱是什么,是从哪里来的,人寻求社会的承认,其实最大、最幸福的承认还是来自于神的承认。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