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论基层教会文库建设之缘由和方式

作者: 薛恩悦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02月05日 09:52 |
播放

近期,笔者与一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喝茶,谈到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播撒时,朋友指出,现在基督徒是不少,但大多饥渴,甚至基督教可以被称为“饥渴的宗教”。最明显的一个事实,就是各个地方上的古代文献资源、当代文献资源上,基督教范畴的文献资源还没有能够从真理层面进行建设。

的确,基督思想的一些真义,虽然已经在中华历代典籍方面引进颇多,并为人所熟知,但是依然不够。上个世纪早期的《万有文库》,八十年代的《走向未来》丛书、以及众所周知《汉译世界名著》,在传播恩典和教义的过程中,基督教文化圈为我们积累了海量的信靠证实,它们以各种形式的文本出现。比如,以哲学而论,薇依、舍勒等哲学大家的心灵亲历;以文学而论,《悲惨世界》为我们讲述了救恩与怜悯的真相,《罪与罚》给我们呈现了原罪与恶,《红字》向我们告解了信仰与苦难的关系,莎士比亚给我们讲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等等;以绘画而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呈现给我们在文艺复兴的旗帜下《旧约》与《新约》的众多温馨或惊奇的画面;以音乐而论,基督教有巴赫、莫扎特、马勒等多位音乐大师……

这些确实是成就,但它们并没有如同四大名著那样传播广泛,反而出现了那么多的基督徒心灵鸡汤?我和朋友认为,这需要基层教会的更多更新,其中之一点在于基层教会的图书文库的建设。而这时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那么,怎样来建设基层教会的属地和属天的灵粮:基层教会文库呢?

一、相对高层的项目架构

目前地方上的三自教会,其图书灵粮的供应,是相对简陋的,而地方教会因为饥渴的缘故,图书灵粮的供应和给予更为简陋,要逐渐地扩充地方教会的灵粮供应,如果条件许可,较为发达地方的教会和相对高层的公益组织可以彼此合作,进行相对高层的项目架构。

教会处在世界当中,要做属地和属天的见证。比如近三百年来历史中属地性重要事件的关于耶稣的救赎的回顾(太平天国、民国、文革等重大事件中个人和家庭性的回顾)。

由于全国性公益组织、社会企业的近二十年蓬勃发展,一些有企业家背景的公益组织和社会企业,已经有能力资助教会进行全国性图书灵粮供应的条件。

二、权威的信靠来源

基层教会建立属于自己的教会文库,其中的一方面是需要有较为权威的信靠来源,这个来源可以是网络上的权威机构,比如,三联书店的历代基督教学术文库;也可以是其它权威教会机构的推荐,比如,香港福音证主协会的网上书店,等等。通过订阅、购买等多种方式,在相对严格的挑选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教会文库,可以以图书室的形式、多媒体教室等多种形式出现。

一些中国文化领域内的经典文本的作者们是基督教作家的面目出现的,比如华姿的《在爱中学会爱》,以及一些基督教诗人的作品,也可以以阅读室的方式出现;有的,是中国的一些与基督教文化不同的经典著作,如《中庸》、《大学》等,则不方便收录为教会文库,但是有条件的基层教会,可以将这些经典著作以比较解读的方式作为辅助读物来进行解读,在比较中明晰基督教的真义和道路。

三、灵粮供应中的领读者队伍建设

基层教会建立起了良好的教会文库,之后要有较好的使用方式,就是以小众聚会的形式,以微读和细读的方式来运用,正如《约伯记》所言,这种细微的却是大声的声音是最容易打动尚不太确信的平信徒们的。《圣经》所说是这样的:看哪,这不过是神工作的些微; 我们所听于他的是何等细微的声音! 他大能的雷声谁能明透呢?(约伯记 26:14)

而要进行微读和细读,对于教会来说,领读员人才则必不可少,而由于现有的中国基层教会的人才,尤其是这种细读的人才显然是缺乏的。按照补短扬长的作法,基督教会完全可以透过网络的支点撬起细读文库的需求,教会也应该产生自己的“罗辑思维“和”大唐读书会“,通过网络,由点及面,建立并使用文库,教会可以更细、更广、更深地进入社会的现实。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