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清明节的“死”与复活节的“生”

作者: 楚恒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5年04月04日 21:40 |
播放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正值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在此象征生命的节气,许多人们会来到先人的墓前进行祭奠,或追思往事,或注目当下,或遥望未来,不免生出一些有关生死的感悟。

事实上,对于中国人讲,死亡一直是一个很忌讳的话题。但是,死亡是每一个人无法绕过的终点。甚至有时候,死亡的话题无法避免,比如清明节。

中国人对死亡的回避,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死亡这一话题上的空白。主导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儒家学派“重生”而“安死”,其创始人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比起死后的世界,儒家更加关注生的世界,强调在现实人生的积极进取中去创造“不朽”。

传统文化还非常看重身体,几乎等同于生命本身,视父母为生命之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也因此,中国文化非常强调孝道。在世人看来,坟墓,意味生命的终结。

到了近代,科学以及理性主义曾一度使西方的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思想产生重大冲击,人们开始怀疑神的存在和天堂地狱。但进化论的发表以及唯物主义的推行,使得中国人觉得生死问题已经通过科学找到了答案。而且这种答案似乎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是“一脉传承”,并未产生什么冲突引发人们去更进一步思考生死。

圣经强调人有灵魂,这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部分。碰巧,2015年中国传统祭祀节日清明节与基督教的复活节是同一天。相对于清明缅怀失去的亲人,基督徒在复活节会庆祝耶稣的复活及他带来的生命和希望。基督徒相信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后,第三日从死里复活,走出了坟墓。

圣经还指出,在末日死人都要复活,来到创造天地的那位神面前根据在世生活接受审判,义人将要获得永生。不要误解,圣经强调永恒的归宿并非要淡化今世生活的重要性。事实上,如果这个世界有什么思想强调今生的重要性,那么圣经当属第一,因为它指出今生决定永恒。

信息时代的今天,打开新闻很容易会看到世界各地每时每刻都会有人死去,而且是以不同的方式死去。有一天,我们也会以一种我们今天无法预知的方式死去并躺在坟墓中成为后人清明追思的对象。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死不过是人类繁衍的一种常态。

不少人都听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的是由于对渐变的适应性和习惯性,失去戒备而招灾的道理。突如其来的大敌当前往往让人做出意想不到的防御效果,然而面对安逸满意的环境往往会产生不拘小节的松懈,也是最致命的松懈,到死都还不知何故。

除了在等待死亡来到之前,除了吃喝嫁娶,或许人们还应使用理性进行一些终极性的思考。生命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人与动物不同,虽然都是作为生命的本体,但是人有理性可以跳出生命本体去思考生命,人们会发现自己的无知继续去寻找生命真正的答案。

哲学,人类的最高智慧,但因人理性有限,哲学亦有其有限。基督徒相信上帝愿意人去认识真理和生命,所以他给人启示,其中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圣经和耶稣。通过圣经,人们可以知道自己是受造的存在,有一位神,他是真正的生命之源,生死都在他的手中,天堂和地狱都为祂所造。通过耶稣,人们得以认识神的公义和慈爱。耶稣在十字架上代赎世人的过犯,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圣经中使徒保罗讲到死人复活说到,“所种的是必朽坏的,复活的是不朽坏的;……所种的是血气的身体,复活的是灵性的身体。若有血气的身体,也必有灵性的身体。”

清明节的“死”代表的是血气身体的死,这是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犯罪之后,灵性死亡带来的身体死亡,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然而耶稣的复活则显明他得胜死亡的势力,他带给神的子民灵性身体的“生”,继而在末日有身体的复活。对于基督徒来说,身体的死亡并不能代表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生命的开始。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