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年来,圣徒托马斯·阿奎那的面容首次得以以法医学重现,使得现代人可以一瞥这位其制定的教导在数百年里影响着天主教思想的伟大人物。除了这一发现之外,新研究也表明,他的死因并非之前猜测的死于疾病或是中毒,而是脑外伤所致。
阿奎那对于天主教教义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他的学术著作《神学大全》(拉丁语:Summa Theologica)至今依然是基督教神学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阿奎那认为,信仰和理性并无冲突之处,而是相辅相成的,他还为上帝的存在提供了五大逻辑“证明”。阿奎那的思想超越了神学,将道德和人性相联系,改变了世俗哲学,并缔造了现代自由和政府权威的概念。
《剑桥哲学辞典》(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称阿奎那是“中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其教导到今天依然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
由法医专家西塞罗·莫拉厄斯(Cicero Moraes)领导的一支研究团队利用阿奎那部分头骨残骸,对他的面部进行了数码重构。
《每日邮报》报道说,莫拉厄斯是这么解释的:“我们起初依照照片和结构数据重构了(阿奎那的)头骨。这块头骨没有牙齿或下颚,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活人头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测量结果来推算这些结构。”
为保证准确性,研究小组采用了一种名为“解剖畸形”(anatomical deformation)的方法,即调整活体捐献者的头骨和面部结构,使其与阿奎那的尺寸匹配。
莫拉厄斯说:“最后,我们将所有这些数据结合起来,制作出基本半身像,并根据这位圣徒的圣像制作出了彩色版本。”他指出,最终的结果是一幅“谦卑”的面容,反映出这位伟大神学家的性格。
数个世纪以来,无数历史学家一直在争论阿奎那的死因。有人认为是疾病,有人认为是中毒,还有人认为是暗杀。但是,《世界神经外科》(World Neurosurgery)刊发的由加布里埃尔·勒博(Gabriel LeBeau)、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尔基斯瓦尼(Abdul-Rahman Alkiswani)和保罗·卡马拉塔(Paul Camarata)三位医生及神学家丹尼尔·毛洛(Daniel Mauro)进行的新研究指出,阿奎那应死于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简称cSDH)),一种头部在受到外伤后,血液汇集在大脑和头骨之间的病症。
根据历史记录,1274年1月,阿奎那在前往里昂参加第二次里昂大公会议时,在沿着拉丁道行走时头部被一颗倒下的大树击中,虽然他躲过最初的影响并继续赶路,但病情继续恶化。他最先停留在距离罗马45英里(约72.42公里)远的马恩扎作康复,之后赶到福萨诺瓦修道院并最终在几周后死在那里。
研究解释说:“大多数慢性硬膜下血肿在发生之前都存在某种程度的轻度至中度头部伤害。对他生命最后几周的描述进行批判性解读,可以有力证明他患有慢性硬膜下血肿,其典型的临床病史是头部在受到相对较轻的外伤后,病人会清醒一段时间,但之后在随着血肿在几周内扩大而逐渐衰落。”
研究人员认为,阿奎那在拉丁道上与大树的“猛烈碰撞”标志他生命消亡的开始。
他们解释说,虽然部分历史记录表示死因是疾病、中毒乃至暗杀,但这些说法与当代记录并不一致。
相反地,有证据表明他患有慢性硬膜下血肿,这种病症通常是由头部受到中度伤害引发的,这也解释了他为何会在最初清醒后健康状况逐步下降。
托马斯·阿奎那的一生及其最终离世,对于研究西方历史、神学和哲学的学生,当然还有全世界的基督徒而言,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源自Christian Today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