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饶恕”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1月06日 09:24 |
播放

“宽恕”最大的价值不在于释放对方,而在于释放自己。

谈到宽恕的时候,我们很自然有一种很抗拒的感觉。因为既然谈到需要我们宽恕,也就意味着对方伤害过我们,无论是通过谣言、诬陷、逼迫等方式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痛苦。所以我们每每想到这些痛苦的时候,就会对对方充满记恨和定罪。

有些人也想去饶恕,但是内心中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希望能得到对方的道歉,或者是得到对方的某种态度和行为才去饶恕对方,然而在圣书中却仅仅让我们学习饶恕,并没有提及对方的行为。所以,当我们去宽恕人的时候,实际上是站在上帝的那个角度去释放对方,虽然对方伤害了我,可是我却因着上帝给了我这个能力、旨意去赦免了对方,去宽恕了对方。

汉字乃是象形文字,如果我们看“恕”这个字的时候,或许也能发现:“恕”就是一个如意的“如”,加一个“心”字。只有当你宽恕别人的时候,你的心才能够得到平静安详,饶恕了别人,你就可以有这个“恕”。

其实宽恕实际上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生活中,我们密不可分的就是婚姻关系,因为我本人是做婚姻辅导工作的,所以在生活中总会接触很多案例。其实,在最实际的生活中,我们想要维持好的婚姻关系,单纯有爱是不够的,爱仅仅是一个前提,如果我们只是谈爱,那么很多具体的生活就会让我们失去爱的力量。我们需要在爱里学习饶恕。也就是说如果一对夫妻,一个家庭当中没有宽恕赦免的爱的话,这个家一定走不下去的。

因为,在这个世上没有一个人是完全人,在婚姻中更是如此。两个属肉体、属血气的人完全的生活在一起,如果没有饶恕作为习惯的话,那么婚姻一定会出现一个又一个挑战和危机。所以,在地上想要学习爱的功课,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宽恕、赦免的爱。

那当然了,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经历过宽恕,我们是不会宽恕人的。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经历过赦免,我们也不会真正的释放对方。之前我辅导过一个姊妹,她在结婚之前有过婚前性行为,但是在她的观念中始终都非常自责:“为什么我会犯这样罪,为什么我会做这样的事情?”她家的孩子已17岁了,也就意味着十七年走过,这样的痛苦经历反复的折磨她。

她知道上帝爱她,她也知道耶稣能赦免她的罪,她并不是因为对上帝的恩典不够认识,只是因为她无法饶恕如此软弱的自己,并且深深地陷入在自卑和消极中。其实这样的人也不占少数,有人因为游戏、因为电影、因为兴起等等,然后陷入到自己生命的消极中,无法接纳自己的软弱。

其实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唯有求父赐给我们饶恕自己的力量,才能抬头仰望天空。

“饶恕”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饶恕意味着放弃。也就是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就要放下自己的权利,放弃自己的地位、身份以及那种报复的欲望。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宽恕人,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不能够放下我们那种有资格讨回公道的那种地位。认真的说,从公义的角度看一个公平的法则,就是,像旧约中说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如果别人伤害我们,确实我们是有资格和权利能够去讨回这个公道的。可是,当一个人想要去赦免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放弃自己的地位、身份以及这个报复的欲望,这样我们才能有饶恕的力量。

第二就是沟通。那么在爱心里面说诚实话,告诉对方到底错在哪里。这一点尤其适用于家庭中,在爱的里面,让对方明白对方对你造成了伤害,并且要让对方有机会可以认罪、悔改。对于这样的沟通,一定不是用一种愤恨啊、恼怒、苦毒的方式来进行的。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在被伤害之后就会陷入到自爱自怜中,沟通就成了情绪的宣泄,并没有在爱中的沟通。

其实说到饶恕,对我个人最大的提醒莫过于“认识自己”。人什么时候不愿饶恕他人,就是当看见别人对“我”造成伤害的时候,然而“我”又是谁?“我”又存在何处?当我们能在基督里看见真实的自己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人所给我们的不公、无理,本是我们应该承受的事情,因为我们本是在罪中沉沦之人,是该受极大审判之人,乃是因为上帝的恩典我们才能存活。

若不是上帝的恩典,我们有何人能存活在上帝的面前?若不是上帝的恩典,我们又有何人能拥有气息?由此可见,当我们越认识自己的时候就越有饶恕的力量,因为我们没有去“饶恕”的资格,因为我们本身是软弱和无能者。

能定罪的唯有上帝、能看透完事的唯有上帝,有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或许我们并不明白,但是上帝哪里都有答案。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学习上帝儿子的样子,为逼迫他的祷告,相信上帝终会带给我们生命的祝福。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adrianna geo via unsplash.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