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从《知否》谈起:现代社会中身份定义的迷茫与基督教美德的缺失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1月04日 12:48 |
播放

在畅销小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作为庶女的明兰和作为嫡女的华兰、如兰的关系,可谓不是今天意义上的亲姐妹关系,他们之间的嫡庶之别,在平时的言谈举止和自由活动空间上,乃至和父亲的关系都有重大差别。这种差别不是感情上的亲疏远近,而是身份上的明确标签。

如兰可以大肆张扬,在家里随心所欲,而作为庶女的明兰则处处小心谨慎,一言一行都必须遵守着庶女的规范。在婚姻上,嫡女不论高嫁还是低嫁,都要嫁给嫡子为妻,而庶女家庭背景强大的还能做妻,家境一般的只能做妾或者填房。正是因为此,当明兰嫁给承继侯爵的大都督顾廷烨并被敕封二品诰命夫人之后,盛家大娘子望着如今风光无限的庶女明兰,再看看嫁给寒门的亲生女儿如兰,心中产生了多少不平乃至愤恨。

而到了婆家之后呢,婆媳妯娌之间的大战才刚开始。华兰的丈夫是嫡次子,而嫡长子的媳妇则是婆婆的外甥女,因此华兰处处被婆婆挤兑。作为媳妇的华兰,还不能明眼里反抗,怕背个不孝的罪名,给娘家丢脸,因此一切只能仰望丈夫。最终还是明兰给出了主意,给公公纳一房小妾,以此转移婆婆的注意力。

在盛家这样的书香门第,更是等级森严,从老太太到盛老爷,到大娘子,到姨娘,到通房,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身份和位置。同样,这不同的身份意味着你的空间多大,你的话语权多大,你能说什么话,能做什么事情,能穿什么衣服,能有支配多少金钱,这些是你一出生就规定好的。孔子说名正言顺,这里的名就是你的身份,什么身份做什么事情,才不能被人挑错。

在这样一个等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一出生的身份就已经确定。出身侯府的嫡长子,自然袭爵,出身寒门,不论你怎样努力都无法洗刷寒门的背景,在人家侯府人眼里,都要矮人一等。因此,一个人的先赋身份就是他的行为举止规范,他不需要额外地去建构自己身份标志,他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怎么说,知道自己的界线在哪里。这样背景下的个体,反而是安全的,因为他一生的命运是可以预测的,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很容易“知天命”。

自由,在传统社会中,就是安于自己的“名分”,安于自己的先赋予身份,在自己的身份空间中,游刃有余地愉快生活。

自由定义的改变发生于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之后的自由彻底与之前的传统不一样了。那就是启蒙运动的自由概念强调的是个体。个体的自我定义,不再是靠着传统社会的“名分”和等级,而是个人给予的自我定义。

传统社会的等级身份,说的好听些那叫“知书达礼”和“名正言顺”,说得直白点,那就是资源分配的方式而已。不同的身份得到不同的资源,这对于资源本就不丰富的传统社会来说是恰当的。但是启蒙运动的基础则是商业和生产力的大发展,资源不再捉襟见肘,而是逐渐丰富起来的时代。

资源的丰富,甚至不断剩余,那么他的分配就不在需要传统社会的等级架构,而必须把个人从这些“名分”中解放出来。因为一个仆人只能穿粗布衣服,只有小姐才能绫罗绸缎,如此以来,工厂里生产出的那么多绸缎就会无法销售了,因此生产力的大发展带来的商业社会,必然促使这种等级关系的取消。从而让每个个体都能在商业发展中,得到释放。释放的不是他的自由,让个体得到自由的目的是释放他们的消费能力。

因此,诸多过去是仆人的下层人,现在也可以和极少数的小姐、太太、老爷一样吃穿用度,那么工厂里的机器才能开大马力运转。因此,当传统身份被革命之后,个人身份的定义,一开始就上了现代社会的商业列车。

正如在小说《包法利夫人》中,出身底层农家的主人公爱玛,他用什么来展现自己的身份,那只能是消费。正是如此,她陷入不断买买买的窠臼,最终失去了原本平静稳定的生活。今天的个体,他们就像爱玛一样,通过商业的包装,来完成自己的身份定位。

因此,启蒙运动之后的自由和传统不再一样,传统自由强调是对身份的遵守,而现代则是个体的自我定义,而个体的自我定义中,消费则称为自我定义的主要和流行形式。

这并不是说传统的等级身份制就是完美的,它当然有它不光彩的一面,但是传统社会中的节制等伦理美德,就像我们倒洗脚水把孩子倒掉一样,被现代商业社会伦理结构排除了。现代社会的个体主义,完全放开的是人的欲望,而这个欲望则是依靠消费来满足。然而,欲望的满足能带来个人身份的建构,从而建立安全感吗?

传统社会的等级身份制之下的自由固然有问题,但是消费主义之下的自由同样不可取。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常见的是那些疲惫不堪的打工人,他们的青春、身体乃至灵魂都被消费主义折磨的不堪重负,奄奄一息。我们满足欲望的同时,不是得到自由,而是失去自由,成为商业消费主义的牺牲品。

而在这场解放个体欲望的历史大潮中,基督教会却越来越乏力,它不断被挤到墙角旮旯,成为一个既失去传统,也无法融入现代,更不能在现代商业消费主义洪流中站稳,而不得不随波逐流的无根之萍。甚至成为被商业消费主义征服的俘虏。有些教会不是追求节制、爱心和真诚的基督教美德,而是用豪华的装饰、虚华的头衔来标榜自己的成功,并以此作为福音的见证。

这场消费主义的大潮还在持续,在此时,我们不仅要问,我们作为一个基督徒,如何来展现自己的身份,是依靠消费的买买买,还是信仰的美德,然而基督徒的美德又在哪里,又怎样展现出来呢?!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