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著名散文作家张晓风透过汉字谈人生智慧”:比起“做”什么,我们可以先“坐”下来

作者: 田玖恩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7月27日 17:52 |
播放

今年已经82岁的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教授常常被人唤作晓风姐,因为大家认为她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晓风姐50多年来笔耕不辍,用文字与读者分享她的生命感悟。她部分文章被翻译为英文、德文、越南文等。她也常常在国内、外各大城市演讲。近日在一档云端节目中晓风姐以《来坐!》为题与弟兄姊妹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智慧。

首先讲讲晓风姐为什么要确定分享的主题为《来坐!》呢?一方面,是她觉得“来坐”是招呼朋友或招呼客人的善意、温暖而热情的表达方式。她愿意坐下来与人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这也跟她对汉字文化的喜爱分不开。晓风姐曾多次在演讲中分享汉字的美妙,这次也不例外,她在节目中为我们解析了这个“坐”字。

节目中,晓风姐对“坐”字的分析非常有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晓风姐用图片为我们展示了“坐”字的麽些(读音:摩梭)文小篆文,对比了两种象形文字的不同。

据晓风姐介绍,麽些是云南边上的少数民族,麽些文是保留至今为数不多的象形文字之一。麽些文主要是给喇嘛读经典用的,一般普通人是不会使用的,因此麽些文是少数人的工具。“坐”在麽些文里,就是一个人盘腿坐着,比较安静,看起来有宗教感,非常形象。但与麽些文不同的是,汉字小篆里“坐”这个字,是两个人坐在土堆上。

晓风姐提出问题,明明一个人就可以坐,为什么汉字的“坐”有两个人?晓风姐分享到一个有趣的观点,她说这说明“坐”在汉字里是一个社交行为,汉人只有在社交的时候、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才肯坐下来。

汉人不愿意坐下来,原因是汉人太勤奋了,汉人的观念是活着就是要努力工作,因此古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就是说,因为太勤奋了,一个人的时候是不可能坐下来休息的。这非常符合中华民族勤劳的美德,晓风姐也猜测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不像江南有那么肥沃的土地,而中国人又非常重视养老和养小的责任,所以需要辛勤地工作才能养家。

从古文来看,两个人是坐在土堆的两边。晓风姐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是坐在土地上?随后,晓风姐解释中国古人的文化里是没有椅子的,通常都是席地而坐,或者坐在垫子上。一直到西汉(公元前200年左右)时期,胡床才从西域传入中国,到唐代,中国才正式有了凳、椅的称谓。胡床虽然带有床字,但它其实是一种折叠小板凳,在汉灵帝时被传入中国,一开始只在北方使用,后渐渐流入南方。

人们可能习惯在田间社交,或者是在自家院子里摆个小桌子,土堆上放着的可能是水或者茶,具体不清楚。

这就是晓风姐对汉字“坐”的解释,她之所以叫大家“来坐”,相信也有特别的用意,她愿意与更多的弟兄姊妹沟通或者说是“交通”。

其实作为一个服事人员,我们更需要去体会“坐”的文化,越是努力服事的时候越需要懂得停下来。一方面,我们需要跟同工们及时沟通,因此,我们可以在服事的“田间”,随时“坐”下来,彼此分享服事的经验与遇到的问题。我们也需要学习“坐”下来,另一方面是因为比起“做”什么,我们更需要在主的面前休息,需要安静下来,谦卑地去聆听主的声音,从主那里获得能力和智慧后才能更清晰服事的方向。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